荨麻疹3

案5陈某某,女,27岁。

初诊:年8月6日

主诉:因全身风团伴瘙痒3月来诊。

现病史: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全身起瘙痒性风团,遇热风加重,遇冷芍稍减,曾服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停药反复,效果欠佳,迁延不愈。

刻下症:全身起淡红色风团,伴瘙痒,时有手足心汗出,纳一般,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微黄,脉弦细。

中医诊断:瘾疹(气虚卫表不固夹瘀)。

西医诊断:荨麻疹。

治则治法:益气固表,祛风止痒。

中药处方:拟玉屏风散加减。

北芪15g白术15g防风15g苏叶15g徐长卿15g丹皮15g生地15g乌梅15g地龙干15g苦参15g全蝎5g紫草20g莪术10g夏枯草15g共7剂,每天l剂,水煎服。

二诊:年8月20日

旧风团消退,偶有新发,瘙痒不甚,消退较开始快,睡眠可,二便调。此气血调和、风邪渐去、肌表得固,故风团基本消退、少新发、瘙痒不甚、消退快、睡眠好转。守上方,加北芪至20g,加强益气故表之力,继服。

三诊:年11月5日

风团消退,基本无新起,无瘙痒为气血调和,风邪已去的表现。

按:本案患者舌淡、苔白、脉细为气血亏虚之征;全身反复起风团伴瘙痒为气虚肌表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体弱血少,风从内生,风蕴肌肤所致;瘙痒夜甚与夜晚阴盛阳虚有关。证属气血亏虚,故治以益气养血固表,祛风止痒,方用玉屏风散加减,加苏叶、徐长卿祛风止痒,丹皮、生地行血泻热,乌梅、五味子敛阴止痒,珍珠母、地龙干镇静止痒,苦参清热燥湿解毒,患者病情有3月之久,久病必瘀,故稍加莪术以活血化瘀。诸药合效,故能很快控制病情。

案6黄某某,女,34岁。

初诊:年2月18日

主诉:因全身反复起风团伴瘙痒1年来诊。

现病史:缘患者1年前行输卵管再通术,予左氧氟沙星抗炎后出现全身起风团伴瘙痒,曾到外院就诊,诊断为“荨麻疹”,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症状可缓解,停药后复发,医院,病情反复难愈,风团、瘙痒遇冷加重。

刻下症:神清,精神可,全身反复起风团,瘙痒,遇冷加重,胃脘偶不适,纳眠一般,小便调,大便烂,舌淡暗,有齿印,苔薄黄,脉缓。

专科检查:全身散在淡红色风团、抓痕,皮肤划痕症(+)。

中医诊断:瘾疹(脾胃虚弱,卫气不固)。

西医诊断:荨麻疹。

治则治法:益气固表,祛风止痒。

中药处方:

黄芪15g白术15g防风15g苏叶15g徐长卿15g丹皮15g生地15g乌梅15g五味子10g珍珠母先煎30g延胡索15g浙贝15g海螵蛸30g共7剂,每天1剂,水煎服。

其他治疗:赛庚啶片、祛风止痒片,口服。

二诊:年3月2日

旧皮损消退,少许新起,瘙痒减轻,胃脘无明显不适,大便好转,纳眠可。舌淡暗,有齿印,苔微黄腻,脉缓。大便好转,旧皮损消退,瘙痒减轻为脾胃得健,卫外渐固,虚风渐去;舌微黄腻为有湿热内蕴。舌微黄腻,改五味子为绵茵陈以清湿热,继服。

三诊:年3月16日

药后好转,停药后反复,大便稀烂,纳眠可。舌淡暗,有齿印,苔微黄腻,脉缓。停药后反复,大便烂为脾胃气虚,卫外不固。去珍珠母,加陈皮理气健脾,北芪加至20g,以增强益盏气固表之力。

四诊:年3月30日

用药后发作次数减少,瘙痒减轻,胃部无不适,大便偏烂,纳眠可。舌淡暗,有齿印,苔微黄腻,脉缓。发作次数减少,瘙痒减轻为卫气渐固,风邪渐去之征。大便烂,加薏苡仁以健脾祛湿实大便。

其他治疗:利湿止痒片,口服。

五诊:年4月14日

风团无明显发作,无瘙痒为风邪已去;腹胀,便稀为脾虚气滞湿蕴。腹胀,便稀,改薏苡仁为木棉花,以加强健脾祛湿,改陈皮为厚朴,加强理气行滞。

六诊:年4月28日

无风团发作,无瘙痒为风邪卫外得固,风邪已去;大便成形,腹胀痛缓解。舌淡暗,有齿印,苔微黄,脉缓。前方去厚朴继续巩固治疗。

按:慢性荨麻疹反复发病日久,内因是正气不足,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邪正相争,正不胜邪而发病,诚如《黄帝内经》所言“邪之等凑,其气必虚”“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导致荨麻疹发复发作的正气不足,肺脾气虚是常见原因之一。“肺主一身之表”,肺气虚则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水谷不得运化,湿邪内生,“湿性黏腻”,更致病邪难去。禤教授常用玉屏风散加味,佐以重镇收敛之品治疗本病,收效满意。据西医学认为,本病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常伴有过敏体质和免疫功能失调,治疗以抗过敏和调节免疫为主。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除湿,具有增强细胞免疫的功能,防风、乌梅等有抗过敏作用,甘草有抗炎、抗过敏和皮质激素样作用。在临床实践中,结合中医理论和中药药理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疗效。

(摘自《国医大师禤国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年3月第一版,第98-页)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changqinga.com/xqyj/97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