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中医命名浅谈古今名家ldquo

哪家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 http://m.39.net/pf/a_4759412.html
写在前面

中医是如何认识和治疗痛风的?中医治疗痛风有痊愈的可能性吗?中医如何控制尿酸,减缓或者控制痛风的临床症状?中医如何攻克痛风石的沉积,防止手足关节畸形的治疗难点问题?……

为了解答此类问题,我们特邀本馆疑难病?痛风防治专科的痛风病专家王惟恒主治医生撰写了《痛风防治知识50讲》的专题笔谈组稿,并准备每周推出一讲,以飨读者。我们的所有这些努力,都旨在向众多患者、民众普及痛风防治知识,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防病意识,熟悉和掌握痛风的自我康复常识,把痛风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也期望对广大临床工作者有所借鉴,以冀拓宽痛风的临床诊治与康复的新路径,造福于人民健康事业。

第二讲

痛风的中医命名

浅谈古今名家“痛风”命名的确切涵义

痛风原本就是中医病名,顾名思义:首先是痛,就是发作时关节疼痛难忍;其次是风,中医对于风的认识,包括“风性主动”以及“善行数变”的特点,也就是痛风发作突然,往往如飓风之至,比如进食酒类海鲜及高尿酸食物后会在较短时间突发关节剧痛,经适当治疗,疼痛也可以很快缓解。

然而,上述关于痛风命名的释义颇有“望文生义”之嫌。那么,中医对痛风是如何命名的呢?且听历代中医名家之真知灼见……

1.寻因论病,古今医家定病名皆归属于痹证

痛风为病名,亦称痛痹、历节、白虎历节、风痹、白虎风。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灵枢》谓之“贼风”,《黄帝内经?素问》谓之“痹”;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

中医学最早出现“痛风”之名,是金元时代《东垣十书》《丹溪心法》将痹证中的痛痹、或痛痹与行痹并列称之为痛风,或称白虎历节风。元代朱丹溪(公元—年)在《格致余论》中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地,寒凉外抟(tuán.音同“团”),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又云:“痛风夜间痛甚,叫号撼邻”从中医病因病机、证侯特征对“痛风”做了准确的描述。

金元时期李东垣指出“痛风者多属血虚,然后寒热得以侵之”提出痛风的病机为血虚复感寒热。明?李梴在《医学入门?痛风》中写到:“形怯瘦者,多内有血虚生火,形肥勇者,多因风湿生痰,以其循历遍身,曰历节风;甚如虎咬,曰白虎风;痛必夜甚者,血行于阴也”。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载述:“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又云:“历节风痛,以其痛无定所,即行痹(风痹、痛风)之属也。”论及病因症状“是气血本虚,或因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或因劳倦调护不谨,以致三气之邪遍历关节,与气血相搏,而疼痛非常,或如虎之咬,故又有白虎历节之名。”究其病机治法,“其有遇风雨阴晦而甚者,此正阴邪侮阳之证也。或得暖遇热而甚者,此湿热伤阴之火证也。有火者宜从清凉,有寒者宜从温热。若筋脉拘滞,伸缩不利者,此血虚血燥证也,非养血养气不可。”从证因论治方面揭示了痛风正虚标实的本质。

清?喻嘉言所著《医学法律?痛风论》指出:“痛风也名白虎历节风,实则痛痹也”。清?张璐玉《张氏医通》卷六云:“遍身骨节疼痛,肢节如槌,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乃痛风之甚者也。”清?吴谦《医宗金鉴》认为痛风是难治性疾病,谓“痹在筋骨痛难巳”。

纵观古代医家所谓“痛风”之病名,在许多中医文献中均有论述,但有些并非与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痛风相符合,虽病名为痛风,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并不相同,但有一个共性,把该病视为一种因外受风寒湿邪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属痹症。

那么,我们不妨重温一下痹证的定义。《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指出:痹病是指因外邪侵袭肢体经络而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证。严重者可致肢体残废,丧失劳动力。痹病相似于现代医学自身免疫病范畴,诸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尤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多见。临床主要表现:关节、肌肤、筋骨等部位疼痛,或肿胀僵硬,麻木重着,或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强直不伸,肌肉萎缩等。多与气候变化有关,好发于青壮年,女多于男。理化检查:抗“O”增高,或血沉增快,或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可见骨质侵害。

可以看出,中医将痛风归于“痹症”范畴,而痹症仅仅只是对痛风的关节炎而言,其实痛风是代谢综合征中的一种病,它伴发肥胖症、脂质紊乱症、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分别约为75%、70%、50%、45%、30%。而且有70%以上的痛风病人合并肾脏损害。显而易见,将上述痹症与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痛风病的特征相比较,不难看出二者之间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将现代医学痛风病名作为中医“痛风”病名显然有失偏颇。

2.标新立异,朱良春先生首倡“浊瘀痹”之命名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认为,痛风特征“多以中老年,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粱肥甘之品;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且有结石,或溃流脂液。”明确指出:“从病因来看,受寒受湿虽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主要原因”;对于痛风发病机理,认为“痰湿阻滞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指出“凡此皆浊瘀内阻使然,实非风邪作祟。”国医大师朱良春根据痛风的病因病机,创立了“浊瘀痹”新病名以及“泄浊化瘀、调益脾肾”的治疗大法,这一论点早于年披露于《中医杂志》,朱老又于年撰写“浊瘀痹辨治一得”一文发表于《光明中医杂志》,现已被纳入《现代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诊疗丛书》、《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三部大型工具书中,作为名老中医经验进行专篇介绍。

朱老认为“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痹证,而西医学之痛风则是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并发症,所以病名虽同,概念则异。”同属痹证,又谓之痛风,虽然突出了痛之特点,但名出多门,相互重叠,且与现代医学之“痛风”相混淆,不利于临床治疗与研究。

朱老“浊瘀痹”新病名的创立,既有别于西医,又统一于中医痹证范畴,补充了《内经》、《金匮要略》中有关痹证的分类之不足,提出痰、浊、瘀,内邪互为因果致痹的论点,是对《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外邪致痹理论的继承发展,并进一步引申发挥,使痛风理论和实践更符合当代临床实际,内涵深刻,见解独到。

所以现代医学所谓的痛风病人绝大多数属皆因“浊瘀”为患,将痛风中医病名定为“浊瘀痹”较为契合病机。

“浊瘀痹”的命名对正确认识痛风的病因病机与疾病本质,指导痛风的临证治疗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的意义。由于痛风病是一种急性关节肿痛性疾病,特点是“来去突然,疾如风雨”,有“风性善行数变”之特点,故临床多认为其发病乃风邪夹寒湿等邪为主所致。究其原因,乃对痛风的基础病理——嘌呤代谢失常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尿酸浊毒)缺乏本质的辨识。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如多发部位为四肢(尤以下肢)远端关节,急性发作期突见关节红、肿、热、痛,日久可见痛风石形成,溃流脂浊,关节僵硬畸形。

症状表现与中医痹证有着某些相似之处。所以就在病因上误认为风邪为患,病机上误认为“痹”,并在治疗上笼统地施以风门套法治之。验之临床,往往对痛风性关节炎有近效而无远功,尤其对因高尿酸血症及其诸多并发症之功效甚微。此乃缺乏标本深层次辨识而误也。应当指出,痛风性关节炎等病证是病之“标”象,此乃尿酸浊毒流注关节,瘀阻经络,或寒化或热化为患,非一般风邪所为也,“浊瘀”才是导致痛风的病理关键。“浊瘀”之邪,非受自于外,而主生于内。故此尚须提醒今之医者,古代所治痛风之理法方药仅能作为今之参考,不能生搬硬套。

医生介绍

王惟恒主治中医师

王惟恒,国医大师朱良春、李济仁先生弟子,资深中医内科专家,十三行国医馆痛风专科主治医生,业医逾45载。系中华医学会安庆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安庆市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编委,中医药研究系列丛书编委会主任。曾任皖南医学院李济仁国医大师工作室中医文献资料研究员,安徽省济仁国医大师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诊疗科目:中医内科

专业特长:擅长治疗脾胃病、肝胆病、肾病、不孕不育、痹症(风湿病)等,尤其对皮肤病、疑难杂症的论治别具特色,疗效显著。出诊时间:星期一、三、四上下午,星期五、六下午,星期日上下午

来源:王惟恒主治中医师

执行编辑:徐长卿、知晓

封面、插图来源:pixabay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changqinga.com/xqyj/76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