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男孩身上包块竟会ldquo动r

苏州三岁男孩小刚

从半年前开始

肚皮肤经常痒痛红肿

起先其父母以为是普通的皮肤病

谁知后来红肿的包块居然

开始移动!

从孩子身体右侧"跑"到了左侧!

(小刚红肿的皮肤处,有个包块)

小刚的父母意识到不太对劲,连医院。起先医生认为可能是皮下组织增生或是皮下囊肿,但由于孩子挠得频率越来越高,医生还是建议手术切除。

3月7日当天,医生在为小刚动手术时,怎么也没想到,手术刀划开肚皮红肿处时,一条长约5厘米的乳白色虫子悠哉悠哉地从刀口爬了出来。

(5厘米的乳白色虫子)

这让动手术的医护人员吃惊不小,也吓坏了小刚的父母。医生意识到这很可能是条寄生虫,遂建议小刚医院继续诊治。

医院感染一科沈秀娟主任医师在了解情况后,马上意识到这是多年来在苏州地区临床上罕见的"蠕虫蚴移行症"。医院检验中心、苏州大学寄生虫研究所一起鉴定,最终确诊,小刚肚里的这条虫学名叫"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而小刚病情已至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中期。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具有较强的游走性,不仅引起皮肤蠕虫蚴移行症,也可引起内脏蠕虫蚴移行症。

可因饮用含原尾蚴的剑水蚤的生水,或生食含裂头蚴的转续宿主(鸟类、兽类)或第二中间宿主(蛙、蛇)而感染。

"轻症病人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可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肌肉关节痛等症状,严重者可瘫痪、嗜睡、昏迷、癫痫大发作甚至可引起死亡。"沈秀娟告诉记者。

由于病情罕见,各医疗单位都没有常备治疗的药物。沈秀娟先后多次联系各机构寻找药物。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在江苏省寄生虫研究所找到了适合小刚病情的药——吡喹酮。小刚在服用药物后,病情较为稳定,目前治疗正在进行中。(新闻来源:现代快报)

裂头蚴

裂头蚴这种虫子寄居在蛙类和蛇类体内,爆炒也不会死。其进入我们的身体,甚至会寄居在大脑和眼部,造成失明、瘫痪等。

放张模糊版的手术图

(注意:可能会造成不适,谨慎观看)

你们感受下……

不止是这次新闻事件中所报道的裂头蚴

生活中我们还需注意这7种寄生虫!

病从口入!

小心这些寄生虫

01

广州管圆线虫食用未煮熟的福寿螺

福寿螺中带有多种寄生虫,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广州管圆线虫。每只福寿螺内含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多达—条!

人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即可被感染。该寄生虫寄生在人的脑脊液中,引起头痛、头晕、发热、颈部僵硬、面神经瘫痪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年北京福寿螺感染事件)

福寿螺因曾引发人体感染寄生虫致死病例而被多地禁售,但因价格低,仍有黑心商家用福寿螺冒充田螺。

02

颚口线虫黄鳝没熟千万别吃

不管是家养还是野生的黄鳝,都带有颚口线虫。当颚口线幼虫进入人体,它会像无头苍蝇在人体内乱窜,进入眼睛可致失明,进入大脑还可能致命!

吃黄鳝时一定要将食材煮熟煮透,并保证在70℃的高温下加热4~5分钟。

03

肺吸虫慎吃小龙虾、醉虾醉蟹

肺吸虫寄生在虾蟹中,进入人体可引起咳嗽、胸痛等,如果任其游走到大脑,会有癫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

小龙虾的虾头易潜伏细菌、寄生虫,一般不要食用,也不要生食或半生食虾蟹类。

04

肝吸虫生吃淡水产品(生鱼片等)易感染

肝吸虫的幼虫寄生在淡水螺、淡水鱼、淡水虾等体内,一旦进入人体可长期存活。它主要损害肝脏、可导致胆管炎、胆管结石等一系列肝胆疾病。

肝吸虫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生吃淡水产品是最大原因。

想要远离肝吸虫,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生食淡水产品,最好加工煮熟后再吃。

05

牛带绦虫牛排七八分熟也不保险

牛带绦虫是较为常见的寄生虫,多以牛等牲畜为中间宿主,最终进入人体。成虫为乳白色,扁平状,长度可达4~8米。

当代生活报梁乾胜)

这不是项链,也不是绳子。这是南宁医院检验科实验室从消化科病人体内排出后送来的标本中找到的牛带绦虫!

带绦虫病的患者有时会腹部不适、腹泻、肛门瘙痒等症状,粪便中还会出现白色虫体节片。

很多朋友吃牛排注重口感,往往喜欢吃六七成熟的牛排,殊不知这样很容易把牛肉中仍然存活的绦虫幼虫吃到肚子里。

因此,在口感和健康之间,还是建议大家健康更重要!

06

弓形虫涮火锅肥羊肥牛要煮熟

说起弓形虫往往第一时间会想到猫咪,但你知道吗?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可以传染弓形虫,而且感染率很高,其中羊群的感染率超过60%。

吃火锅时很多朋友为了追求口感,常常将火锅肉类刚下进锅内不久就捞起食用,这样很可能会感染上弓形虫。

所以食用时一定要将肥牛、肥羊、鸡肉、鱼肉等食材煮熟后再食用。如果加热食物的体积较大,更要延长加热时间确保熟透。

07

姜片虫荸荠、菱角别生吃

荸荠、菱角等水生植物,如果生吃,极容易感染姜片虫,使肠黏膜发炎、出血甚至形成溃疡。

儿童感染后,会出现脸部浮肿、发育迟滞、智力减退等现象。

因此,荸荠、菱角等水生植物应当充分浸泡后洗净煮熟后食用,不宜生吃。

总而言之

咱们还是尽量将食材煮熟煮透后再吃

减少感染寄生虫的几率

避免病从口入!

转发给家人朋友,大家一起健康生活吧!

文章综合自:现代快报+/ZAKER南京、健康时报、人民日报、楚天都市报、广东广播电视台、深圳卫健委

图/rf等编辑/豆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changqinga.com/xqmc/9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