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细辛古今琐谈
细辛入药较早,《神农本草经》(秦汉时期)既有记载,名曰“一名小辛”。《吴普本草》(约3世纪初)载:“一名细草”。《本草图经》(年)则对其名称来源进行了解释,说:“其根细而其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在古代文学作用中,细辛最早可见于《山海经》,名曰“少辛”。《梦溪笔谈》(11世纪末)对其名称来源也有记载:“极细而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生椒,其辛更甚于椒”。
一、古代细辛均以根部入药,以华细辛为主要入药来源。
《名医别录》(约汉末):“生华阴。二月、八月采根,阴干。”《本草图经》(年):“细,而其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二月、八月采根,阴干用。今人多以杜蘅当之。”《本草衍义》(年)说:“细辛用根,今惟华州者佳,柔韧,极细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对细辛的药用部位、产地及形味表述比较简明扼要。《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元,不详):“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细辛。”《本草蒙筌》(年):“山泽多产,华阴(县名,属陕西)独良。叶类马蹄,茎如麦蒿。其根甚细,其味甚辛。药中惟采根煎,故因名曰细辛也。”闲翻古籍所见,古代细辛以根茎入药,且主要是华细辛为正宗道地药材。陶隐居云: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华阴、高丽者。陶氏讲三种细辛“东阳临海”“华阴”“高丽”,此说在明代之前本草著作中实属罕见,“高丽”应为今之东北细辛。及至明清时期,东北细辛入药渐被普及。如《本草乘雅半偈》(年)载:“出华阴、高丽山谷中者为上,今处处虽有,皆不及也。南阳临海者亦可用。”《本经逢原》(年)讲:“产华阴及辽东者良。”其认为东北细辛与华细辛品质等同,均为细辛中的良品。尽管如此,该时期的多数专业本草著作中,仍以华细辛为道地药材或者对东北细辛未予记载。如《本草害利》(年):“北产华阴者,细而香最佳。”《本草便读》(年):“细辛产华山之北。”
二、现代细辛药用基质或根茎或全草,且多以辽细辛为用。
《药典》(版)载:为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两种习称“辽细辛”。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净地上部分和泥沙,阴干。《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版)则说,药用部位为根。华细辛质量比北细辛要次一点,北细辛为东北地道药材。《现代中药学大辞典》(年版)则讲:为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中药学》(上册,中医药学高级丛书,)记载:为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以上述现代中药为例,既有以根茎入药者又有以全草入药者。而当今言细辛者,则多以辽细辛为道地药材。自《神农本草经》至建国初期,细辛之用,均为根茎。20世纪50年代后细辛药用全草,有曰为方便鉴别,有曰因资源奇缺,遑论各种理由,事实客观存在。影响范围尤广为第1~7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中华本草》及第1~7版官修《药典》两者全部记载细辛用“全草”。自《药典》年版,细辛药用部位修正为为根茎,又回归于传统药用部位。
三、关于细辛毒性古今之说
细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书将之列为上品。细辛有毒的说法则始见于宋代陈承《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而死,虽死无伤。”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则形成了延续至今无人不晓的“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现代实践精于用细辛的刘沛然在其《细辛与临床》中对此说提出不少质疑,且刘先生自身口服曾用至克无任何不适感。关于细辛在汤剂中的历代使用剂量,上海朱邦贤等人曾进行考证为:细辛的常用剂量在汉代为20~30g或40~50g,晋唐时期为9~30g,南北朝时期为40~50g,宋代为9~20g,明清时期为3~5g,民国时期在3g以下。南京樊巧玲则研究认为:细辛入散宜小剂量使用,历代常用剂量范围分别为汉唐时期0.33~1.19g、宋元时期0.61~2.00g、明朝0.48~1.92g、清朝0.72~2.71g,呈增长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1~3g常用量的标准更符合细辛在散剂中的用量规定。如是,细辛有毒及无毒,如有毒性其与剂型、剂量、产地及其本文未曾言及的炮制、配伍等等究竟真相如何,至今尚无定论,期待更多的人去探索追求真相。
其他琐记:
《本草备要》:产华阴者真(杜蘅、鬼督邮、徐长卿皆可乱之)。《本草述钩元》:杜衡鬼督邮徐长卿白薇白前五种。根皆粗肥多曲。反于细辛之细直。古代将杜蘅、鬼督邮、徐长卿、白薇、白前充为细辛之用者亦有之。
昌平村医,才谫腹虚。
好与古战,不安其愚。
去伪存真,追求真知。
欢迎交流,探索中医。
半夏秋时谢谢鼓励,再接再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