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医案慢性盆腔炎2年病程,调理2

医案摘录:

沈某,女,33岁。

年5月7日初诊:2年前有急性盆腔炎史,当时予抗炎药物治疗后腹痛缓解。常因劳累或经后感小腹掣痛。本次亦因劳累后复发,少腹左侧掣痛,腰痛,头晕乏力,纳差,舌质淡,苔薄腻。脉细弦。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中医辨证:脾胃虛弱,湿瘀内阻。诊断:盆腔少腹痛。治拟健脾和中,散瘀解痛。

药用:炙黄芪15g,桂枝5g,炒白芍10g,生甘草5g,茯苓10g,炒白术10g,红藤30g,马齿苋15g,蒲公英15g,徐长卿9g,制没药6g,川断10g。7剂后精神稍振,腹痛亦轻,守方再调理近2月,腹痛基本消除,随访半年内未复发。

摘自:章勤.何少山用黄芪建中汤治妇科病3案.江苏中医,(7):23.

覃医生按:此医案选自何少山前辈,他是国家级名老中医,江南“何氏妇科”第三代传人,中医妇科临床大家。文章的原标题是《黄芪建中汤治妇科病3案》其中一案,因为加味比较多(此方去除了怡糖),我认为不能单独说是黄芪建中汤的功效,只能说是黄芪建中汤为基础方,再加上其它对症治疗的中药。

要分析黄芪建中汤,就要先说小建中汤“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黄芪建中汤即是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增加了黄芪一两半,原条文“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都有“虚劳里急”,“虚劳”说明了疾病的根源,“里急”说的是腹部有挛急感,按之不硬,是症状。

小建中汤的作用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调和肝脾,黄芪建中汤就是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增加了补“诸不足”的黄芪,

本医案”因劳累后复发”说明患者是的病因跟虚劳的关,“少腹左侧掣痛”和条文的“里急”“腹中痛”对应,“头晕乏力,纳差,舌质淡,脉细弦”符合黄芪建中汤的“诸不足”,故抛开西医的诊断病名“慢性盆腔炎”可以说这个患者是按条文生病的,所以选用黄芪建中汤为基础方是体现了方证对应,但是只用黄芪建中汤的原文估计是治不好的,此患者“苔薄腻”说明患者是脾虚湿阻,故增加了“茯苓10g,炒白术10g”炒白术健脾去湿,茯苓将水湿化尿排出去。

我们再看看其它几味中药在这个医案里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红藤,在本科教材里正名是大血藤,它的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长于清热解毒,消痈止痛;

马齿苋的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蒲公英的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红藤在这个医案里重用至30克,马齿苋和蒲公英各15克,这三味药都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马齿苋和蒲公英的质地比较轻,但各15克从体积看也是一大堆了。从这三味药的功效看,这个患者的盆腔炎属于湿热型。

徐长卿的功效:祛风除湿,止痛;本品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故常用于各种痛证;

没药的功效:散瘀定痛,消肿生肌;具有散血化瘀的作用;

川断的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

徐长卿的药性是辛,温,因为辛具有走窜的特点,故而它和没药搭配加强了散血化瘀的作用,徐长卿,没药和川断这三味药一起搭配看起来跟盆腔炎不沾边,原医案记录并没有用药的分析,我认为这几味药有两个作用:第一,是用来治腰痛的,第二,医者诊断这个患者盆腔炎是“湿瘀内阻”,这三味药一起搭配也正是起到化瘀的作用。

**敬告:本医案解读只用于医学交流,如有类似的病患请咨询专业医生,不可套方服药,否则如有变故后果自负!

=================================

覃炳佳是中医师,喜欢分享中医,擅长治疗妇科,男科,各种肠胃消化道疾病,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亚健康调理以及各种疑难杂症。

如需网诊或是学习中医(收费),请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changqinga.com/xqsx/97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