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元宵节才是正牌情人节正月十五的由来

每到元宵节(又称上元佳节)

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

在古代

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

都是“三步不出闺门”

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

才可以出来

年轻男女们就会走上街头赏花灯、猜灯谜

顺便互相认识

所以这一天往往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传说你了解多少?快随珠珠一起来看看吧~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权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踩高跷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土生土长的民间节日,是民俗文化浸染的节日,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还有许多不能一一列举的典故。但是说到元宵节才是正牌情人节,这里珠珠就要再啰嗦几句啦!

中国情人节不是七夕,

是今天的元宵节!元宵节!元宵节!

七夕是什么节日?少女乞巧的日子。啥叫乞巧?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灵巧。姐妹们聚在庭院中,以瓜果贡品拜织女,以求在以后的织布绣花领域拿到好成绩。这就像状元拜文曲星、木匠拜鲁班、打群架的拜关二爷一样。大家比赛穿针引线,如有人使出必杀技“对月穿针”,一边望月一边将线穿过针眼,就叫得巧。

那会儿要是有网上购物,“双7”购物节的热门商品应该是巧手织布机、贤惠针线盒……而少女的祈祷也应是:织女在上,请保佑我在下次缝纫大赛中超过隔壁阿梅;而并非:织女在上,请保佑我得一枚如意郎君……谁不知织女情路最坎坷啊!所以七夕是女儿节,不收花不拉手不烛光晚餐,与汉子们没有一毛钱关系。

而且你想啊,农历七月七一般在八月份,咱北半球最热的时候,古代又没有空调、商场、电影院,易中天教授都说了,这让“情人怎么约会?拥抱都不行。”

所以,真想过花前月下觅郎君的节日,那要到元宵节。在古代中国,姑娘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平时难有机会见到男青年,连李清照都只能“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怕被人发现还得假装闻着自己门口的青梅;青年男士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日也见不到姑娘,更别提谈恋爱了。而到元宵节(古代叫“上元节”)就不同了。全城张灯结彩,连皇帝都会出来与民同乐,平时被禁足在家的女孩们自然也就可以光明正大、无所顾忌地看灯游戏、逛吃逛吃、赏汉子了。男青年们也终于能见到平时隐身于家的少女们了。

正月十五的灯市上有各式各样的花灯,在唐朝还有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全城狂欢。你想想,绣了一年花很少见过男人的女青年,和干了一年活很少见到姑娘的少年郎,在摩肩接踵的人潮之间多么容易擦出爱情的火花啊。已经确定恋爱关系的男女们更是趁此机会抓紧花前月下了。

从文学作品中依稀可以分辨出元宵节情人约会的影子。

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绕不开温婉的上元佳节。他的《青玉案·元夕》,尤其是最后一句,已经成为了各领域争相引用的经典。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原来上元节就是制造邂逅找对象的节日啊!当年还天真地以为宋朝就已经有宝马车了。

大文豪欧阳修也躲不过“情”这个坎。据说他因为怀念夫人写了下面这首词: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去年二人还相约共赏花灯,今年却只剩自己。触景伤情,不禁潸然泪下。

传统戏曲中,《陈三五娘》中二人是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进而一见钟情;《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定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

影视剧中,《大明宫词》里的少女太平在元宵灯会上揭开了心上人薛绍的面具,《仙剑奇侠传三》中徐长卿与紫萱的三世情缘起于元宵灯会的一见钟情。中国古代并不歌颂自由恋爱,全因天时地利,元宵节便成了无冕情人节。

最后补充一句,今时不同往日,花前月下不必再等到正月十五。节日不过是个由头,爱对了人,每天都是情人节。也希望大家元宵节快乐,早日脱单!

值此传统元宵佳节之际

蚌埠共青团

祝您幸福美满

阖家团圆

来源

蚌埠青年(bbtsqn)综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青在线(作者:郭鑫)、东方早报、太原晚报、网络图片等

编辑

小杰

更多精彩文章

★怀揣青春梦想助力脱贫攻坚——一张“小课桌”里看珠城青年精准扶贫

★蚌埠无臂青年崔峰:我不做只博人眼球的“网红”

★痛心!小区健身器材夺走8岁小女孩生命,父亲查看监控发现…

★人民日报公布一批易错字,看到第一个就不敢说话了……

激扬的时代召唤着青年

辉煌的事业期待着青年

长按左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changqinga.com/xqyj/52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