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饮食禁忌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60523/4858047.html
一三九、兜铃
兜铃苦寒,能熏痔漏,
定喘消痰,肺热久嗽。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马兜铃拼音MǎDōuLínɡ
别名马兜零(《蜀本草》),马兜苓(《珍珠囊》),兜铃(《本草述钩元》),水马香果(《江苏植药志》),葫芦罐(《东北药植志》),臭铃铛(《河北药材》),蛇参果(《四川中药志》)。
出处《药性论》
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或马兜铃的干燥成熟果实。9~10月果实由绿变黄时连柄摘下,晒干。
原形态①北马兜铃,又名:圆叶马兜铃。
多年生缠绕或匍匐状细弱草本。根细长,圆柱形,直径3~8毫米,黄褐色。茎草质,绿色,长达1米或更长。叶互生,叶柄丝状,长约1.5~2厘米,叶片三角状阔卵形,长2.5~7厘米,宽2.5~7.5厘米,先端钝或钝尖,基部心形,全缘,叶面绿色,背面淡绿色,基出脉5~7条,较明显。花3~10朵,簇生于叶腋间;花梗细,长约1.5厘米;花被暗紫色,长1.5~3.5厘米,略弯斜,两侧对称,上部呈斜喇叭状,先端渐尖,中部呈管状,下部包住花柱,膨大成球形;雄蕊6,几无花丝,贴生于肉质花柱上,花药2室,纵裂;子房下位,长柱形,长约7毫米,花柱6,愈合成柱体,柱头短。蒴果例广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3~4厘米,直径2~3厘米,初期绿色,成熟时黄绿色,沿室间开裂为6瓣,果柄上裂成5~6条丝状。种子扁平,三角状,边缘具白色膜质的宽翅。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于山沟、溪边或林缘的灌木丛间。分布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等地。
②马兜铃
多年生缠绕:秃匍匐状细弱草本。叶互生,叶柄较细,长约1~1.5厘米;叶片三角状狭卵形,长3~8厘米,宽1.8~4.5厘米,中部以上渐狭,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心脏形,两侧圆耳形,老时质稍厚,基出脉5~7条,较明显。花较大,单生于叶腋间,花梗细,长1~1.5厘米;花被暗紫色,长3~5厘米,内被细柔毛,有5条纵脉直达花被顶端;雄蕊6;子房下位,长柱形,花柱6,肉质短厚,愈合成柱体,柱头短。蒴果近圆形或矩圆形,长4~5厘米,直径3~4厘米。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于山坡丛林中。分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生境分部主产河北、山东、陕西、辽宁、山西,河南、黑龙江等地。甘肃、江西、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湖北、四川、浙江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果实,卵圆形或长圆形,长3~5厘米,直径2~3厘米。外皮灰绿色或灰黄色,有6条凸起的波状纵棱,其间夹有6条顺纹及横向的细脉纹。一端较平,有小脐,一端有细柄。果皮轻脆,易裂为6瓣,果柄亦随着分裂为6条线。果内包有6排平叠的种子。种子扁平三角形或扇形片状,边缘淡棕色,中心棕色,一面附有薄膜。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特异,味苦。以个大、完整、灰绿色者为佳。
化学成分果实及种子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acid)、马兜铃次酸(aristolochinicacid)、木兰碱(magnoflorine)、青木香酸(debilicacid)等。
(二)、药用价值
炮制马兜铃:搓碎去筋,筛净泥土。蜜兜铃:取净马兜铃,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马兜铃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性味苦,寒。
①《药性沦》:"平。"
②《开宝本草》:"味苦,寒,无毒。"
③《纲目》:"微苦辛。"
归经入肺经。
①李杲:"入手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清肺降气,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喘咳、痰中带血,咯血,失音,痔瘘肿痛。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
用于肺热咳喘,可配桑白皮、贝母。亦用于肺阴虚有热之咳喘,可配阿胶。
①《药性论》:"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可。"
②《日华子本草》:"治痔瘘疮,以药于瓶中,烧熏病处。"
③《开宝本草》:"主肺热咳嗽,痰结喘促,血痔瘘疮。"
④《珍珠囊》:"利小便。主肺热,安肺气,补肺。"
⑤《本草求原》:"治肺中湿热,声音不清,痰喘咳嗽。小儿麻疹内陷,喘满声暗,宜加用之。"
⑥《现代实用中药》:"治咯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
注意虚寒咳喘及脾弱便泄者慎服。
(四)、复方
①治肺气喘嗽:马兜铃二两(只用里面子,去却壳,酥半两,入碗内拌和匀,慢火炒干),甘草一两(炙)。二味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或以药末含咽津亦得。(《简要济众方》)
②治小儿肺虚,气粗喘促:阿胶一两五钱(麸炒),鼠粘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钱五分,马兜铃五钱(焙),杏仁七个(去皮、尖),糯米一两(炒)。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小儿药证直诀》阿胶散)
③治久水腹肚如大鼓者:水煮马兜铃服之。(《千金方》)
④治心痛:大马兜铃一个,灯上烧存性,为末,温酒服。(《摘元方》)
临床应用马兜铃具有温和而持久的降压作用,适用于较早期的高血压病
制剂及用法各地不尽相同,疗效亦略有差异。㈠醇浸煎剂:取马兜铃1斤捣碎,加入20%乙醇溶液毫升,置于密闭瓦罐中,时加振荡,浸渍1周后连罐嫩煮2/J埘,加压过滤,得药液约lOoo毫升,待凉后加入1/lO量的95%乙醇,摇匀备用。每毫升约含生药0.5克。视病情轻重每日用12~20毫升,分3次食后服。观察Ⅰ、Ⅱ、Ⅲ期高血压病共例,一般在服药5~15天后,血压即见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28/15毫米汞柱。其中舒张压显着降低(21毫米汞柱以上)的29例(占24%),轻度降低(11~20毫米汞柱)的60例(占49.6%),合计有效降压率为73.6%。Ⅰ及Ⅱ期患者的疗效较晚期病人为佳。服药后降压曲线呈缓慢下降,也有部分病例呈波动状下降。同时有3/4患者的临床症状(头昏、头痛、心悸、失眠等)得到显著改善或消失。停药后,早期病人大部分仍能保持正常,而Ⅱ期以后的大部分患者在停药20天至数月后即有回升趋势,但所达到的高度较治疗前为低;如再继续服药,仍可迅速见效。服药期间除少数病例有恶心感、腹泻、食欲减退外,未见其它副作用。经验认为,醇浸煎剂每日量以15毫升较为适宜,血压显著下降后仍应继续服药至少两周以上,长期服用亦不产生任何严重副作用。
㈡流浸膏:每毫升含生药1斤。开始每日3次,每次2毫升,以后可逐渐增至5毫升。观察32例,经1个月左右治疗,平均降压26/15毫米汞柱,其中舒张压显著减低和轻度减低(标准同前)的分别占34.4%和25.0%,合计降压有效率为59.4%。一般于7~14天出现降压效果。但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尚不够完全满意,多数仍须结合其它方法随症治疗。服药后除个别病例发生恶心外,大多无不良反应。㈢煎剂:每日用马兜铃15克,加水毫升煎至半量,分3次食后服。37例患者服药15~25日后,舒张压显著下降者10例,轻度下降9例,无效16例,平均降压28/13毫米汞柱。停药后一部分病人血压一度回升,短期内均自然平复。观察时间最长者日,血压未见回升。大部分病人症状亦有改善,其中以头痛、头昏改善最为显著。副作用主要为胃纳不佳和软弱,但多不影响治疗。
备注此外,在甘肃尚用大叶马兜铃的果实作马兜铃入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一四〇、百合
百合味甘,安心定胆,
止嗽消浮,痈疽可啖。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百合拼音BǎiHé
别名白百合(《日华子本草》),蒜脑薯(《纲目》)。
出处《本经》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百合、细叶百合、麝香百合及其同属多种植物鳞茎的鳞叶。秋、冬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泥土,剥取鳞片,用沸水捞过或微蒸后,焙干或晒干。
原形态①百合,又名:重迈、中庭(《吴普本草》),重箱、摩罗、强瞿、中逢花(《别录》),强仇(陶弘景),百合蒜(《玉篇》),夜合花(《本草崇原》)。白花百合(《救生苦海》)。
多年生草本,高60~lOO厘米。鳞茎球状,白色,肉质,先端常开放如荷花状,长3.5~5厘米,直径3~4厘米,下面着生多数须根。茎直立,圆柱形,常有褐紫色斑点。叶4~5列互生;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长4.5~10厘米,宽8~20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或微波状,叶脉5条,平行。花大,单生于茎顶,少有1朵以上者;花梗长达。3~10厘米;花被6片,乳白色或带淡棕色,倒卵形;雄蕊6,花药线形,丁字着生;雌蕊1,子房圆柱形,3室,每室有多数胚珠,柱头膨大,盾状。蒴果长卵圆形,室间开裂,绿色;种子多数。花期6~8月。果期9月。
生长于土壤深肥的林边或草丛中。分布几遍全国,大部地区有栽培。
本植物的花(百合花)、种子(百合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②细叶百合,又名:线叶百合、卷莲花、灯伞花、散莲伞.
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鳞茎广椭圆形,长2.5~4厘米,直径1.5~3厘米。茎细,圆柱形,绿色。叶3~5列互生,至茎顶渐少而小;无柄;叶片窄线形,长3~14厘米,宽1~3毫米,先端锐尖,基部渐狭。花单生于茎顶,或在茎顶叶腋间各生一花,成总状花序状,俯垂;花梗粗壮,长6厘米左右;花被6片,红色,向外反卷;雄蕊6,短于花被;雌蕊1,子房细长,先端平截,花柱细长,先端扩展,柱头浅裂。蒴果椭圆形,长2~3厘米。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长于山坡林下及山地岩石间。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
③麝香百合(《汝南圃史》),又名:岩百合,红岩百合。
多年生草本,高约50~厘米,鳞茎近球形,径约5厘米。茎直立,基部淡红色。叶披针形或狭长椭圆形,长10~15厘米,宽5~15毫米,先端渐尖或锐尖。花顶生,2~3朵,平生或稍下弯;喇叭状,纯白色,基部染成绿色;花被6片,倒卵形或倒披针形,上方稍有反曲;雄蕊6;雌蕊1,花柱细长,上部弯曲,柱头头状。蒴果长椭圆形。花期初夏。
栽培或野生。分布贵州、广东等地。
性状干燥的鳞叶,呈长椭圆形,披针形或长三角形,长约2~4厘米,宽约0.5~1.5厘米,肉质肥厚,中心较厚,边缘薄而成波状,或向内卷曲,表面乳白色或淡黄棕色,光滑细腻,略有光泽,瓣内有数条平行纵走的白色维管束。质坚硬而稍脆,折断面较平整,黄白色似蜡样。气微,味微苦。以瓣匀肉厚、色黄白、质坚、筋少者为佳。
药用百合有家种与野生之分,家种的鳞片阔而薄,味不甚苦;野生的鳞片小而厚,味较苦。
化学成分百合鳞茎含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及淀粉、蛋白质、脂肪等。麝香百合的花药含有多种类胡萝卜素,其中大部分是顺花药黄质酯,占91.7~94%。卷丹的花药含水分2.68%,灰分4.17%,蛋白质21.29%,脂肪12.43%,淀粉3.61%,还元糖11.47%,维生素B1_微克%,B2_微克%,泛酸微克%,维生素C21.2毫克%,并含β-胡萝卜素等。
(二)、药用价值
炮制百合:拣去杂质、黑瓣,簸除灰屑。蜜百合:取净百合,加炼熟的蜂蜜(百合斤用炼蜜6斤4两)与开水适量。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不沾手为度,取出,放凉。
《品汇精要》:"百合,蒸熟用。"
性味甘微苦,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救荒本草》:"味甘辛,平。"
④《长沙药解》:"味甘微苦,微寒。"
归经入心、肺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大、小肠四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手足厥阴,手足阳明经。"
③《药品化义》:"入肺、心、胆三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治肺费久嗽,咳唾痰血;热病后余热来清,虚烦惊悸,神志恍惚;脚气浮肿。(1)润肺止咳:用于肺燥或阴虚之咳嗽、咯血,常配川贝。(2)清心安神:用于热性病后余热不清、虚烦不眠、神志恍惚,常配地黄。
①《本经》:"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
②《别录》:"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止涕泪。’
③《药性论》:"除心下急、满、痛,治脚气,热咳逆。"
④《食疗本草》:"主心急黄。"
⑤《日华子本草》:"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癫邪啼泣、狂叫,惊悸,杀蛊毒气,熁乳痈、发背及诸疮肿,并治产后血狂运。"
⑥《本草衍义》:"治伤寒坏后百合病。"
⑦《本草蒙筌》:"除时疫咳逆。"
⑧《医学入门》:"治肺痿,肺痈。"
⑨《纲目拾遗》:"清痰火,补虚损。"
⑩《上海常用中草药》:"治肺热咳嗽,干咳久咳,热病后虚热,烦躁不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蒸食或煮粥食。外用:捣敷。
注意风寒痰嗽,中寒便滑者忌服。
①《本经逢原》:"中气虚寒,二便滑泄者忌之。"
②《本草求真》:"初嗽不宜遽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四)、复方
①治咳嗽不巳,或痰中有血:款冬花、百合(焙,蒸)等分。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丸,食后临卧细嚼,姜汤咽下,噙化尤佳。(《济生方》百花膏)
②治支气管扩张、咯血:百合二两,白及四两,蛤粉二两,百部一两。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重二钱,每次一丸,日三次。(《新疆中草药手册》)
③治肺病吐血:新百合捣汁,和水坎之,亦可煮食。(《卫生易简方》)
④治背心前胸肺慕间热,咳嗽咽痛,咯血,恶寒,手大拇指循白肉际间上肩背至胸前如火烙:熟地、生地、归身各三钱,白芍、甘草各一钱,桔梗、元参备八分,贝母、麦冬、百合各钱半。如咳嗽,初一、二服,加五味子二十粒。(《慎斋遗书》百合固金汤)
⑤治肺脏壅热烦闷:新百合四两,用蜜半叠,拌和百合,蒸令软,时时含如枣大,咽津。(《圣惠方》)
⑥治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渣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百合知母汤)
⑦治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七枚(擘),鸡子黄一枚。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升,去渣,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百合鸡子汤)
⑧治百合病下之后者: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升,去渣;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升,去渣后,合和重煎,取-升五合,分温服。(滑石代赭汤)
⑨治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升,去渣,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百合地黄汤)
⑩治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百合滑石散。⑥方以下出《金匮要略》)
⑾治神经衰弱,心烦失眠,百合五钱,酸枣仁五钱,远志三钱。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⑿治肺痈:白花百合,或煮或蒸,频食。拌蜜蒸更好。(《经验广集》百合煎)
⒀治疮肿不穿:野百合同盐捣泥敷之良。(《包会应验方》)
⒁治天疱湿疮:生百合捣涂,一、二日即安。(《濒湖集简方》)
⒂治耳聋、耳痛:干百合为末,温水服二钱,日二服。(《千金方》)
⒃鲜百合汁:鲜百合三个,取汁用温开水冲服,早晚各一次,可治肺结核之咯血,慢性支气管炎伴有肺气肿。
⒄百花煎:百合30克,冬花15克,水煎服,可治肺热咳嗽,咽干口渴。
⒅百合知母汤:百合30克,知母15克,水煎服,可用热性病后期的各种症状。
⒆百合汤:百合30克,鸟药10克,水煎服,可治日久不愈的胃痛。
⒇百合50克,北沙参15克,冰糖15克,水煎服。可治干咳,口干咽燥。
(21)百合、莲藕节各20克,水煎,汤水冲入白芨粉10克服下,可治肺阴虚有热引起的咳血。
(22)百合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冬虫夏草10克,川贝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可治咳喘,痰少,咽干,气短乏力等症。
(23)百合30克,北沙参15克(亦可加冬花10克),冰糖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可治干咳痰少,口干咽燥。
(24)百合蜜:百合克,蜂蜜50克拌匀蒸熟,于睡前食用。适用于神经衰弱,睡眠欠佳,久咳,口干等症。
(25)清蒸百合:鲜百合洗净,蒸熟食用,可连续服用,对肝炎,胃病,贫血,体虚,有良好的疗效。
(26)百合糖水:百合克,白糖适量,煮汤食用。适用于肺结核和热性病后期患者以及失眠,心悸,精神不安,肺痿肺痈,痰火咳血等症。
(27)百合炖肉:百合克,瘦猪肉(亦可用鸡肉、羊肉)克,共炖熟佐餐食用。适用于身体虚弱者及慢性支气管炎、浮肿患者作调补之用。
(28)百合粥:百合50克、粳米克,同煮粥,加冰糖调味食用。有润肺止咳,养心安神作用。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热或肺燥所致的干咳,以及肺结核,久咳不愈,睡眠不好,烦躁不安,肺气肿,咯血,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神经衰弱等症。脾胃虚弱或风寒感冒咳嗽者不宜食用。
(29)百合粥:百合、莲子、薏米各适量,同煮粥,加冰糖或白糖调味食用。有滋补、安神、益胃、润肺作用。适用于各种虚弱,心悸,大便溏稀,脚气病等症。
(30)面合病(伤寒病之后坐卧不安,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如已发汗用百合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煮取一升;另用知母三两,加水二程式煮取一升。百合汁、知母汁合在一起煮成一升半,分次服。此方名"百合知母汤"。如已吐过,则用百全七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加鸡蛋白一个,分两次服。此方名"百合鸡子汤"。如已泻过,则用百合七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二繁荣昌盛煮取一升;另用代赭石一两、滑石三两,加水二繁荣昌盛煮取一升,是百合汁一起再煮成一升半,分两次服。此方名"百合代赭汤"。如未经汗、吞、下,则用百合枚,水泡一领先,次日清晨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另以生地黄汁一升,令两汁合煮成一升半,分两次服。此方名"百合地黄汤"。如病已变成消渴,则用百合一升在水一半中泡一夜,取汗温洗病人,洗毕,令病人吃白汤饼。如病已变成热症,则用百合一两、滑石三两,共研为末,水冲一匙,微泻即见药效。如病已变成腹满作痛,则用百合炒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31)肺脏壅热。烦闷咳嗽。用新百合四两,加蜜蒸软,时时含一片吞津。
(32)肺病吐血。用新百合捣汁,水送服。煮百合吃亦可。
(33)风疹流走。用盐泥二两、百合半两、黄丹二钱、醋一分、唾液四分,捣和敷贴。
(34)疮肿不穿。用野百合同盐捣泥敷涂。
(35)天泡疮。用生百合捣涂,二、二日即安。或用百合花晒干为末,调菜油涂搽亦有效。
(36)肠风下血。有百合子,酒炒微赤,研为末,开水冲服。
临床应用外用止血:取百合粉15克,加入蒸馏水配成15%混悬液,再加温约至60℃,并搅动使成糊状。俟冷,放入2~4℃0冰箱内冻结;冻结成海绵状后再放入石灰桶内,或用纱布包好挂起,使之慢慢解冻(不可加温或曝晒);继将海绵体中之水分挤去,再剪成所需之大小与形状,装在瓶内在15磅压力下蒸气消毒15分钟即可应用。临床以百合海绵填塞治疗鼻衄及用于鼻息肉切除、中下鼻甲部分截除等手术后止血,据余例观察,止血效果良好,百合海绵在鼻腔中3小时即开始溶化,14小时完全消失,能被组织吸收而无不良过敏反应。
备注同属植物如:卷丹(《纲目》)(东北)、山丹(《食疗本草》)(详"山丹"条)、山百合(《植物名实图考》)(云南)、松叶百合、渥丹(《花镜》)、赛渥丹(东北)、轮叶百合、高原卷丹(西北、西南)、野百合(新疆)等,均可入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一四一、秦艽
秦艽微寒,除湿荣筋,
肢节风痛,下血骨蒸。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秦艽拼音QínJiāo
别名秦胶(《本草经集注》),秦纠(《唐本草》),秦爪(《四声本草》),左秦艽(《张聿青医案》),大艽、左宁根(《青海药材》),左扭(《河北药材》)。
出处《本经》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大叶龙胆、粗茎龙胆或西藏龙胆的根。春、秋采挖,挖取后,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晒干,或堆晒至颜色成红黄色或灰黄色时,再摊开晒干。
原形态①大叶龙胆,又名:大叶秦艽。
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强直。茎直立或斜上,圆柱形,光滑无毛,基部有许多纤维状残叶。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在茎基部者较大,长达30厘米,宽3~4厘米,先端尖,全缘,叶脉3~5条;茎生叶3~4对,稍小,对生,基部连合。花生于上部叶腋,成轮状丛生,萼膜质,长约6毫米,先端有3~5个不等长的短齿;花冠筒状,深蓝紫色,长约2厘米,先端5裂,裂片卵圆形,先端急尖,裂片间有5褶状副冠片;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长圆状,无柄,花柱甚短,柱头2裂。蒴果长圆形。种子椭圆形,褐色,有光泽。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于草地及湿坡上。分布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及四川等地。
②粗茎龙胆,又名:粗茎秦艽。
多年生草本。与上种相似,但根较粗长;茎顶端的叶卵形或狭卵形,与茎中部的叶大小相似;花萼无齿,一侧开裂,佛焰苞状;花较密集,花冠裂片先端微尖。
分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③西藏龙胆
多年生草本。外形与上二种相似,茎顶端的叶近卵形,与茎中部的叶大小几相等;花萼具5~6个短齿,一侧开裂;花冠黄色。果实无柄。
分布西藏、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①鸡腿艽
为植物大叶龙胆的干燥根。略呈圆锥形,上粗下细,长10~20厘米,上部直径1.5~4厘米。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根头部由一个单生或数个合生而成,顶端残存茎基部并附有黄色纤雌状残叶,中部多具螺旋状扭曲的皱纹及须根痕,下部或有分枝。质松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显油性,外层黄白色或棕黄色,中心木质部黄色。气特殊,味苦而涩。以粗大、肉厚、色棕黄者为佳。
主产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
②罗卜艽
为植物粗茎龙胆或西藏龙胆的干燥根。形如鸡腿艽而较长,微扭曲。
主产四川、云南、西藏。
商品秦艽,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麻花艽和小秦艽。麻花艽主要为龙胆科植物麻花艽的根,较粗大,常数个交错缠绕,呈辫子、状或扭曲呈麻花状;质轻而疏松,内部常有腐朽的空心。产四川、青海、甘肃等地。
小秦艽为达乌里龙胆、北方龙胆、狭翅龙胆、天山龙胆及管花龙胆等的根。形细长而小,多分歧;质稍疏松,脆而易断。产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青海、新疆等地。
化学成分大叶龙胆的根,分离出三种生物碱:龙胆宁碱、龙胆次碱及秦艽碱丙;还含有挥发油及糖类。
西藏龙胆的根含生物碱0.2%,其中有龙胆宁碱和欧龙胆碱。
天山龙胆的花和茎含生物碱0.22%,其中有龙胆宁碱、天山龙胆碱和龙胆黄碱。根含生物碱0.4%,其中有龙胆宁碱。
(二)、药用价值
炮制秦艽:拣去杂质,除去芦头,稍浸,润透切片,晒干。炒秦艽:取秦艽片入锅内,以文火炒至表面微有焦斑,取出放凉。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苦,平。"
②《别录》:"辛,微温,无毒。"
归经入肝、胃、胆经。
①《汤液本草》:"手阳明经。"
②《本草蒙筌》:"入手太阳经。"
③《纲目》:"手、足阳明经,兼入肝、胆。"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和血舒筋,清热利尿。治风湿痹痛,筋骨拘挛,黄疸,便血,骨蒸潮热,小儿疳热,小便不利。
①《本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②《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③《药性论》:"利大小便,瘥五种黄病,解酒毒,去头风。"
④《四声本草》:"疗酒黄,黄疸。"
⑤《日华子本草》:"主骨蒸,治疳及时气。"
⑥《珍珠囊》:"去阳明经风湿痹,仍治口疮毒。"
⑦《医学启源》:"治口噤,肠风泻血。《主治秘要》云,养血荣筋,中风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足阳明下牙痛,以去本经风湿。"
⑧王好古:"泄热,益胆气。"
⑨《纲目》:"治胃热,虚劳发热。"
⑩《本草正》:"解温疫热毒,骨蒸发热,潮热烦渴及妇人胎热,小儿疳热瘦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
注意久痛虚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菖蒲为之使。"
②《药性论》:"畏牛乳。"
③《本草经疏》:"下部虚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④《本草汇言》:"凡病阴虚血燥,精竭髓衰之证,非配大剂滋养药不可。"
⑤《本草从新》:"大便滑者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
(四)、复方
①治中风手足阳明经,口眼歪斜,恶风恶寒,四肢拘急: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药、人参各半两,秦艽、白芷、防风、桂枝各三钱。上细切。每服一两,水二盏,连须葱白三茎,长二寸,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后。服药毕,避风寒处卧,得微汗出则止。(《卫生宝鉴》秦艽升麻汤)
②治背痛连胸:秦艽一钱五分,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各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桑枝三钱(酒炒)。水煎服。(《医学心悟》秦艽天麻汤)
③治风中经络而痛:羌活一钱五分,当归二钱,川芎一钱,熟地三钱,秦艽、白芍(酒炒)、独活各一钱五分。(《不知医必要》秦艽汤)
④治黄:秦艽一大两。细锉,作两贴子,以上好酒一升,每贴半升,酒绞取汁,去滓。空腹分两服,或利便止。(《海上集验方》)
⑤治黄疸,皮肤眼睛如金黄色,小便赤:秦艽五两,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一两服。(孙思邈)
⑥治虚劳潮热,咳嗽,盗汗不止: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甘草(锉、炙)各一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圣济总录》秦艽汤)
⑦治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气粗,四肢困倦,夜有盗汗:柴胡、鳖甲(去裙,酥炙,用九肋者)、地骨皮各一两,秦艽、当归、知母各五钱。上六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青蒿五叶,乌梅一个,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临卧,各一服。(《卫生宝鉴》秦艽鳖甲散)
⑧治消渴,除烦躁:秦艽二两(去苗),甘草三分(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⑨治小便艰难,胀满闷:秦艽一两(去苗)。以水一大盏,煎取七分,去滓,食前分作二服。(《圣惠方》)
⑩治疮口不合:秦艽为末掺之。(《仁斋直指方》)
⑾治发背疑似者:秦艽,牛乳煎,当得快利三、五行。(《海上集验方》)
⑿黄疸。用秦艽半两,浸酒半升中,空腹饮酒。有酒量的人服后易见效。又方:秦艽三两,牛乳一升,煮成七合,作两次服下。
⑿暴泻、大渴、大饮。用秦艽二两、灸甘草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
⒀伤寒烦渴。用秦艽一两,在牛乳一碗中煎到六成,作两次服。
⒁急劳烦热(身体酸疼,骨蒸潮热)。用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研细。每服三钱,开水调下。
⒂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用秦艽、灸甘草各一两,每服一至二钱,水煎服。
⒃小便艰难。用秦艽一两,水一碗,煎至六分,分两次服。又方:秦艽、冬葵子,等分为末,每服一小匙,酒送下。
⒄胎动不安。用秦艽、灸甘草、炒鹿角胶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又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又方:秦艽、阿胶(炒)、艾叶,等分为末,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
⒅一切疮口不合。用秦艽研末敷上。
各家论述①《纲目》:"秦艽,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疼烦热,有热则日哺潮热骨蒸。"
②《本草经疏》:"秦艽,苦能泄,辛能散,微温能通利,故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风除湿,故《别录》疗风无问久新,及通身挛急。能燥湿散热结,故《日华子》治骨蒸及疳热;甄权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肠风泻血,养血荣筋;好古泄热,益胆气。咸以其除湿散结,清肠胃之功也。"
③《本草征要》:"秦艽,长于养血,故能退热舒筋。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疗风无问新久。入胃祛湿热,故小便利而黄疸愈也。"
④《本经逢原》:"秦艽,入手足阳明,以其去湿也;兼入肝胆,以其治风也。故手足不遂,黄瘅酒毒,及妇人带疾须之。……凡痛有寒热,或浮肿者,多挟客邪,用此以祛风利湿,方为合剂。故《本经》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体痛等证。若久痛虚羸,血气不能营养肢体而痛,及下体虚寒,疼酸枯瘦等病,而小便清利者,咸非秦艽所宜。"
⑤《本草正义》:"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录》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症,其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考《本经》、《别录》主治,功在舒筋通络,流利骨节,惟治痹痛挛急之证,盖与防风、羌、独同类之品。甄权之治头风,即祛风也;惟又称其利大小便,亦与《本经》下水利小便之旨相合。盖秦艽既能外行于关节,亦能内达于下焦,故宣通诸府,引导湿热,直走二阴而出,昔人每谓秦艽为风家润药,其意指此。因之而并及肠风下血,张石顽且谓其治带,皆以湿热有余,泄积滞言之,非统治诸虚不振之下血带下也。又就其导湿去热而引伸之,则治胃热,泄内热,而黄疸酒毒,牙痛口疮,温疫热毒,及妇人怀胎蕴热,小儿疳热烦渴等症,皆胃家湿热,而秦艽又能逋治之矣。约而言之,外通经隧,内导二便,是其真宰,而通络之功,又在理湿之上。要之皆是从湿阻热结一面着想,而气虚血弱之症,皆非其治,仍与防风、羌、独等味异曲同工耳。"
临床应用①治疗关节痛、头痛、牙痛等
取秦艽克,或秦艽、白芷各50克,加入普鲁卡因1克,制成注射液毫升,分装、灭菌备用。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曾应用多人次,对风寒引起的周身疼痛,以及多年风湿性腰腿痛均有止痛效果。
②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将秦艽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约含生药0.克,每次2~5毫升,每日4~6次,肌肉注射。试治21例,经用药3~7天均获痊愈,无1例发生后遗症。
此外,以秦艽为主,结合辨证施治加用其他药物,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20例,获得较好疗效。
备注(1)祛风湿:用于全身性风湿痛,常配羌活、防风。
(2)退虚热:用于阴虚发热,常配鳖甲、地骨皮。
1、用于风湿痹痛、周身或关节拘挛,及手足不遂等。秦艽能祛风湿,舒筋络。风湿痹证无问新久、或偏寒偏热,均可配伍应用。本品性微寒,兼能清热,痹证见发热、关节红肿等热象者尤为适宜。一般偏热者,可配防已、知母、忍冬藤等;属寒者,配羌、独活、桂枝、附子等。对于中风手足不遂者,亦适用本品。
2、用于骨蒸潮热。本品清虚热,为治疗阴骨蒸潮热的常用药。可与青蒿、鳖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如秦艽鳖甲散。此外,本品尚能利湿退黄。治疗湿热黄疸,可与茵陈、栀子等配伍。
摘录《中药大辞典》
注: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中药大辞典》,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资源共享,弘扬中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