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产生源远流长,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远古时期,先民们在采摘野果、采集种子和挖取植物根茎的过程中,开始对接触到的植物药性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一些中药在文字记载之前就可能已经在先民中广为流传和使用。《神农本草经》收录药物(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多达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记载的药物达种。这些中药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荀子·正名篇》云:“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中药称谓虽属神奇,但考究其名的来历,都有它的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中药命名的主要方法有多种,有以药物生长和采收时间、产地、人名、形态、颜色、气味、入药部分、特性功用、民间传说故事、外来药物、因避俗雅化而命名等。下面具体介绍各种命名方法的原则及其代表药物。
以时间命名
如迎春花,因早春开花,故得其名。半夏,农历五月间成熟,恰巧夏季过了一半,故得其名。夏天无,由于它的地上部分一到初夏季节就枯萎而难觅其踪,故得名“夏天无”。夏枯草每至夏至而枯黄萎谢而得名。忍冬藤因经冬不凋而得名。冬虫夏草因其冬为虫、夏为草,成虫体与菌座相连而得名。冬青子因冬季采摘其成熟果实而得名。万年青因四季常青而得名。
以产地命名在药名前标识产地、生长环境等字样。如高良姜,陶弘景云:“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李时珍进一步考证:“按高良即今高州也,汉为高凉县……则高良当作高凉也。”再如代赭石,《名医别录》曰:“出代郡者,名代赭。”李时珍云:“赭,赤石也。代,即雁门也。”其他如巴豆生巴郡川谷,阿胶出山东东阿,党参出山西上党,信石出于信州,象贝产于浙江象山,苏合香产于古苏合国,常用药物川芎、川乌、川贝母等皆因产于四川而得名;广藿香、广陈皮、广木香皆产于广东;建曲、建泽泻产于福建;云茯苓产于云南;关防风、关黄柏产于东北地区等,这些药物都具有产地的标记。
水苏、水蛭、水浮萍均生于水;海藻、海马、海螵蛸皆产于海;石韦、石斛、石菖蒲都长于石;地栗、地榆、地肤子并生于地,这些药物都具有生长环境的标记。
以人名命名
如活血通经药刘寄奴,“相传南朝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早年微贱时于山中砍伐荻草,遇一大蛇而射之,蛇遁去。明日往寻之,闻榛树林中有杵臼声,见青衣童子数人在捣草药,且云其主被刘寄奴射伤,捣药为之敷伤。刘上前叱散之,收取草药而返。后遇金疮敷之即愈。后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此故事记载于《南史·宋武帝本纪》,《本草纲目》卷十五“刘寄奴草”亦收录。又如驱虫药使君子,相传北宋年间潘州郎中郭使君精通医道,乐于救助穷苦百姓,无意中发现这种果实能治疗小儿虫积、疳积,后医家便称此药为“使君子”。还有如何首乌,因顺州何田儿老来无子,服用此药后须发皆黑,老来得子,寿皆百余岁,故将此药取名“何首乌”。似此以最先发现或使用者的姓名作为药名的中药还有不少,如徐长卿、杜仲等。
以形态命名
如牛膝,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也。”又如贯众,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此草茎叶如凤尾,其根一本,而众贯之,故草名凤尾,根名贯众。”又如狗脊,唐代《新修本草》云:“根长多歧,状如狗脊。”因其根皮上有一层金黄色柔毛,故又称金毛狗脊。白头翁则以其“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而得名;人参,入药用其根,其形状如人形,故名。佛手,其形状似人手有指,故呼佛手。猪苓,其根块黑如猪屎,故有其名。
以颜色命名
中药各自具有天然的颜色,因此药物的颜色就成为药名的来源之一。如漏芦,《本草纲目》云:“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卢。此草秋后即黑,异于众草,故有漏卢之称。”如青色的有大青叶、青蒿、青黛、青果、青礞石等;红色的有红花、赤芍、丹参、红枣等;黄色的有黄柏、黄连、黄芩、蒲黄等;白色的有白芷、白术、白薇、白及等;黑色的有黑豆、黑丑、黑芝麻等;紫色的有紫草、紫花地丁等。
至信中医门诊部有国医大师、广东省名中医等专家教授出诊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提供常见病、疑难病、慢性病、多发病和亚健康的诊疗与防治。
欢迎前来咨询!
服务-/
至信中医门诊部北京白癜风医学研究院白癜风怎么快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