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帕金森病的系统医学分析

前言

帕金森病(PD)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运动障碍性疾病,中老年人多见,该病归属于椎体外系疾病,又称为震颤麻痹,临床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两种表现形式,前者主要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这是PD的4个经典临床表现,同时又包括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的表现,该病以其中一种症状单独出现或是多种症状同时存在为表现形式;在4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超过0.%,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可高达2%左右,目前我国帕金森病患者的数量约为万,与许多西方国家相似,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目前是我国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数量呈现出持续增多趋势。PD病程长,症状重,治愈率低,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的身体、心理及经济上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接下来我们从系统医学的角度对帕金森病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给出治疗指导意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2]王兴全.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看帕金森病的治疗[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8(0):32-35.

[3]陈生弟.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江西省第七次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4.

第一部分现代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一.发病机制目前现代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均是脑内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缺乏所致;多巴胺和乙酰胆碱是纹状体内两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功能相互拮抗,维持二者之间的平衡对于基底节环路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公认帕金森的发病机制为:由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造成乙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亢进,导致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等临床表现。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表明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缺陷、α-突触蛋白(α-syn)异常表达和聚集、胶质细胞增生和炎症反应等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中起着重要作用,上述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损害效应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激活小胶质细胞、启动炎症反应,导致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最终引起进行性神经元变性死亡;即:环境神经毒素(长期接触有毒物质)、遗传改变(基因突变)、生理老化(年龄老化)等因素——氧化自由基、线粒体功能衰竭、钙超载、兴奋氨基酸、细胞凋亡——黑质DA能神经元死亡——临床症状。二.病生理变化、病理改变PD的病理改变主要位于黑质,而且变性、脱落的细胞主要是致密带的多巴胺能细胞,不含有色素的网状带细胞则较为残存;此外,蓝斑核、迷走神经背核、中缝核等脑干中含有色素的神经细胞群也有明显的变性,基底节核也有较明显的病变。PD的另一个病理特点是变性区残存的神经元胞浆内的路易小体(LBs),过去认为Lewy小体与PD的病因有关,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Lewy小体不是PD特有,Lewy体痴呆也可以看到。()病理诊断:①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50%)和黑质中存在胶质细胞;②在黑质或蓝斑中至少存在一个路易小体(在这些区域的3~4张病理切片,不重叠);③没有能产生其他帕金森症的病理证据。(2)Braak病理分期:(帕金森病的病理并非始于黑质致密部;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可以像朊蛋白一样不断侵犯邻近的正常神经组织,将这病理改变扩散下去)一期:周围的自主神经系统,嗅觉系统(嗅球、前嗅核),延髓(迷走神经背核、舌咽神经),表现为:嗅觉障碍;二期:一期+脑桥(蓝斑、网状结构巨细胞部、中缝核下部),脊髓灰质(特别是自主神经中枢),表现为:睡眠障碍,头痛,运动减少,情感障碍;三期:一、二期+脑桥(脑桥核、中脑(黑质致密部)、基底前脑(巨细胞核,包括Meynert基底核)、边缘系统(杏仁体的中央核),表现为:色觉障碍、体温调节障碍、认知障碍、抑郁、背部疼痛等;四期:一、二、三期+边缘系统(杏仁体基底外侧核和副皮质核、终纹间位核、腹侧屏状体)、丘脑(板内核)、颞叶皮层(前内侧颞叶中间皮质,海马CA2区),表现为:四主症;五期:前四期+高级感觉联合区新皮质+前额叶,表现为:运动波动、频发疲劳;六期:前五期+一级感觉联合区新皮质+运动前区,可有初级运动皮层和初级感觉皮层的轻度受累,可表现神志错乱、视幻觉障碍、痴呆、精神症状。(3)病理过程(临床症状阈学说):首先黑质致密部受损后(蛋白聚积),增加了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氧化应激过程,增加了多巴胺的转换,Fe2+兴奋毒性作用,改变了细胞的内环境,从而加速黑质细胞的死亡,使黑质变性达到症状阈(黑质细胞减少50%,多巴胺减少70%-80%),这种过程比疾病其他方面(非黑质变性)的临床表现进展更快,在疾病的进展期,多巴胺缺乏的临床症状占主导地位;发展到疾病的后期,此时其他的脑区受累的程度到达症状阈值时,所引起的非多色胺能的症状变得明显而导致残疾,掩盖了多巴胺缺乏的症状。2、生理变化脑内存在多条多巴胺递质通路,其中最主要的是黑质—纹状体通路,该通路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在黑质致密部;正常时自血流摄入左旋酪氨酸,经细胞内酪氨酸羟化酶(TH)转化为左旋多巴(L-DOPA)再经过多巴脱羧酶(DDC)转化为DA,DA通过黑质-纹状体束作用于壳核和尾状核细胞,被细胞内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以及外周的儿茶-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COMT)分解为高香草酸(HVA)。当机体内的酪氨酸羟化酶、左旋酪氨酸减少,转化为左旋多巴将减少,经过多巴胺脱羧酶所转换的多巴胺亦将减少;而DA和乙酰胆碱(ACh)作为纹状体中两种重要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相互拮抗,两者维持平衡对基底节环路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在PD患者中DA减少导致了黑质纹状体DA通路变性;与此同时,通路中的乙酰胆碱升高,导致乙酰胆碱系统功能的相对亢进,进而引起了肌张力增高、动作减少,而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中的多巴胺含量减少可能是导致智能减退、行为感情异常、言语错乱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的生化基础。在此过程中,机体可以代偿性的调控病程发展及病理改变,早期通过增加多巴胺更新率(突触前代偿)或是增加多巴胺受体失神经后超敏(突触后代偿),可是临床症状不出现后不明显;当机体上诉代偿失去作用机制后便出现了典型的PD症状。三.治疗、治疗目的:缓解症状,减轻生活残疾;避免/推迟/减轻药物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神经保护治疗,减缓/阻断神经变性过程。2、药物治疗:对症治疗,恢复DA-ACh平衡。()抗ACh:安坦;(2)拟DA:促进DA释放(金刚烷胺)、L-Dopa替代(复方L-Dopa)、DA受体激动剂(溴隐亭)、L-Dopa增效剂(单胺氧化酶B、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COMT)酶抑制剂)。目前左旋多巴合并多巴脱羧酶抑制剂是目前最有效的药物,是治疗PD的“金标准”。3、手术治疗(中晚期药物治疗无效者):苍白球/丘脑底核毁损切除术、脑深部电刺激术、细胞移植术。4、康复理疗:改进日常生活用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加强功能训练(语言、进食、行走等)、加强护理,减少并发症。参考文献。[]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陈生弟.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江西省第七次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4.[3]孙瑛,赵丽贞.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25):-.[4]吴毅.帕金森病治疗最新进展[J].中外医疗,,34(0):93-94.[5]王兴全.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看帕金森病的治疗[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8(0):32-35.[6]苏红军.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34(02):48-5.第二部分传统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一.病因病机传统医学认为帕金森病属于“颤证”范畴,在古代被描述为“振掉”、“振栗”、“颤振”、“颤抖”、“手颤”、“足颤”、“身震摇”、“虚颤”、“痉病”、“肝风”等;《内经》中提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故其认为该病病因为风,病位在肝,其发病与风恶血等相关。在颤证初期,其病症轻,肢体僵硬,少见震颤,动作迟笨僵硬,多属于痰湿阻络型,痰由湿化,内伤脾胃,水湿内停痰浊内阻,致经气不畅,影响脏腑和皮肉筋骨,筋脉失养而致肢体僵硬强直,动作迟缓,持物不稳,治疗宜采用祛风化痰,疏经通络之方。病情进一步发展至中期,多为疲血阻络型,患者会出现肢体震颤僵硬且逐渐加重,多因痰浊阻遏,经气阻塞,气血运行失常,疲血内生,气血失调,致机体运动功能失常而致震颤加重,治疗宜采用活血化疲,益气通络之法。晚期多为肝肾不足型,因患者精血俱耗,致阴虚生风,内风扰动,明显震颤,气血阴阳俱虚,精血不充髓海,不濡筋脉而出现严重震颤,治疗宜采用滋补肝肾,养阴通络之方。历代医家对其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辨证治疗,现代医家在继承古代医家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临证经验,对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观点:.从肝肾立说;2.从气血立说;3.从脾胃立说;4.从内风、火、痰、瘀立说;此四种观点代表了大多数现代医家的观点。当代众多医家认为PD多因年老体虚、情志过及、饮食不节、劳逸失当、外感毒邪等因素,导致阴精气血亏虚,筋脉失濡,脑髓空乏,或痰饮、瘀血壅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清窍失养,或热甚动风,扰动经脉、清窍,而出现肢体拘急颤动、运动迟缓等症。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筋脉、脑髓失充。其病在筋脉、脑髓,与肝肾脾等脏密切相关。总体上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其中又以肝肾精血亏虚为主;标实为内风、火、痰、瘀为患,标本之间密切联系,风、火、痰、瘀因虚而生,诸邪又可进一步耗伤阴精气血,形成恶性循环,病情由此进行性加重。治疗上大抵从本虚标实着手,滋补肝肾、育阴养血、健脾益气、调理阴阳以固本,化痰活血、通络祛瘀、熄风止痉以治标。二.辨证论治针对帕金森病的治疗,目前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类.肝肾阴虚主症:震颤剧烈、强直、动作迟缓或剂峰异动、“关期”肌张力障碍;次症:头晕目眩,耳鸣,夜尿频多、尿失禁,或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盗汗,大便秘结,舌体瘦小,舌质红,舌苔少或光剥无苔,脉弦细或沉细。治疗原则:滋补肝肾,育阴熄风。基本方药:大定风珠加减:白芍、地黄、麦冬、龟板、牡蛎、鳖甲、阿胶、五味子等;对症加减:剂峰异动:合镇肝熄风汤并酌加天麻、钩藤、全蝎、蜈蚣、黄芩、野菊花、丹皮等加强平肝熄风、解毒通络;“关期”肌张力障碍:合芍药甘草汤配以全蝎、蜈蚣、僵蚕、蝉蜕、蚤休等熄风止痉、解毒通络。2.气血亏虚主症:震颤较剧、强直、动作迟缓,或有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或剂峰异动、“关期”肌张力障碍;次症: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动后气促,心悸健忘,头晕,纳呆,便秘,失眠多梦,舌体胖大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弱。治疗原则:益气扶正,养血熄风。基本方药:人参养荣汤合止颤汤或天芪平颤方: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五味子、桂心、钩藤、制首乌等;对症加减:剂峰异动:酌加全蝎、蜈蚣、黄芩、野菊花、丹皮等以通络解毒;“关期”肌张力障碍:合芍药甘草汤配以全蝎、蜈蚣、僵蚕、蝉蜕、鸡血藤等熄风止痉、解毒通络。3.痰瘀动风主症:强直明显、震颤、动作迟缓,或剂峰异动、“关期”肌张力障碍;次症:面色晦黯,表情呆板,头晕眼花,皮脂外溢,夜寐不安,舌质紫黯或夹瘀斑,舌苔薄白或厚腻,脉弦滑。治疗原则:化瘀散结,祛痰熄风。基本方药:摧肝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胆星、钩藤、黄连、僵蚕、天麻、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赤芍、甘草、柴胡等;对症加减:剂峰异动:合天麻钩藤饮加全蝎、蜈蚣、黄芩、野菊花、丹皮等通络解毒;关期肌张力障碍:合五虎追风散(蝉蜕、天南星、天麻、全蝎、僵蚕)配以蜈蚣、地龙、豨签草、伸筋草等熄风止痉、解毒通络。4.阳虚风动主症:震颤、强直、动作迟缓;或剂峰异动、“关期”肌张力障碍;次症:面色苍白,表情呆板,头晕眼花,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治疗原则:温肾养肝,熄风止痉。基本方药:右归丸合温肾养肝方加减:熟地黄、制附子、肉桂、山药、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肉苁蓉、益智仁、钩藤、白芍、乌药。对症加减:剂峰异动:加全蝎、蜈蚣等通络解毒;“关期”肌张力障碍:加全蝎、蜈蚣、僵蚕、蝉蜕、桂枝、鸡血藤、葛根等温经止痛、解毒通络。三.针灸理疗基本治疗:治法: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熄风止痉,宁神定颤为主,针灸并用。基本穴位:百会、四神聪、本神、合谷、风池、太冲、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焦氏头针疗法可取舞蹈震颤区、运动区、足运感区等;国标头皮穴疗法可取顶中线、顶颞后斜线、顶旁线、顶旁线、枕下旁线等。动留针30min左右。辨证选穴: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加肝俞、肾俞、太溪,用补法;痰浊动风加丰隆、膻中、中脘、阴陵泉,用平补平泻法;对症加减:剂峰异动:加用神庭、本神、四神聪、神门配合百会穴,加强镇静安神、健脑益智的功效;根据症状出现部位,可选用上肢的阳池、阳溪、曲池、尺泽;下肢的中封、太溪、阴陵泉、委中等。关期肌张力障碍:在PD常规治疗基础上,以取上下肢阴经穴为主(靳三针中的挛三针),上肢挛三针:极泉、尺泽、内关;下肢挛三针:鼠蹊、阴陵泉、三阴交。其他疗法:可应用电针疗法、温针灸、耳针。电针疗法可用于头针和体针,选取疏密波强刺激20-30min。运用灸法时,应灸至患者感到艾灸热力达到颅内或穴位深层。耳针可取皮质下、神门、枕、颈、肘、腕、指、膝等穴,采用毫针刺法或药丸压贴。参考文献。[]刘振国,李文涛.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7(04):-.[2]徐栋,黄世敬,袁永娥.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4():-.[3]梁彦启,徐再宁,刘凯模,谭文澜.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38(08):52-54.[4]鲍倩,赵亚伟,霍晓晓,刘新志,苏志伟.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8(30):-.[5]孙家贺.帕金森病现代中医证治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6]朱默里.帕金森病现代中医用药规律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7]刘宁平.中医证型辩证治疗帕金森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0(9):-.[8]魏维,蔡晶.帕金森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中医药治疗方药文献分析[J].中医杂志,,54(20):-.从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对帕金森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医学对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病生理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了合理地治疗方案,但药物使用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用药后会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对于疾病的转归没有很好的帮助,患者长期用药后形成依赖性,甚至于耐药的产生,因此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患者的获益不高;传统医学在用药上有很大的优势,中药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临床验证,病人的治疗获益高,但是在疾病的研究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学说杂多,均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切入点辩证治疗,未能全面剖析病理机制,用药也随心所欲,临床治疗样本小,代表性差,对于后续的转归未能制定有效的观察指标;接下来用系统医学对帕金森病进行详细的诊断分析,制定治疗方案。第三部分系统医学对帕金森病的分析.外来病原物质侵入人体(外邪)众所周知,目前现有的研究都表明大脑因血脑屏障的保护,一般无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颅内相对保持的是无菌环境状态;帕金森病的病因中有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且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和PD发病风险的关系已有文献报道,这些病原体感染可能会增加了PD的发病风险,王慧用荟萃分析对细菌、病毒、真菌感染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关系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查阅、分析、整理了年-年关于感染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的文献,最后得出包括HP、HCV、马拉色菌和肺炎在内的感染可能会增加PD的发病风险。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降低了PD的发病风险。本荟萃分析提示,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可能会增加PD的发病风险,可能是通过神经炎症反应、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氧化应激及细胞自嗜等机制致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和丢失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增加PD的发病风险,仍存在争议。关于PD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仍需进一步去研究其病原及发病机制。已有研究报道,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加了PD的发病风险,且幽门螺杆菌会影响左旋多巴的吸收,HCV患者抗病毒治疗后明显降低了PD的发病风险,一些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的患者患PD的风险也高于常人;但是暂无研究能明确证实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直接介导了帕金森病的发病以及进展,暂不考虑外邪。参考文献。王慧.细菌、病毒、真菌感染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关系的荟萃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人体组织数量发生变化(阴虚)帕金森病最大的病理改变就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黑质致密部(SNc)多巴胺神经元具有高分支无髓鞘轴突和众多的突触终端,突触末梢物质和能量代谢的高要求需要大量的线粒体,巨大突触终端增加了突触蛋白质的表达、转运和降解的负担。SNc多巴胺神经元具有独特的自主起搏电活动和缓慢钙振荡特性,Cav.3钙通道活动及后续的级联反应增加了SNc多巴胺神经元线粒体负担,增加了基础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和自噬,降低了处理错误折叠蛋白质的能力。SNc多巴胺神经元特有的神经递质—多巴胺易被氧化成为反应性醌,具有潜在毒性,可破坏葡糖脑苷脂酶导致其活性降低,引起线粒体氧化应激和溶酶体功能障碍;目前认为,在PD存在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生物能量危机和SNc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患者临床表现为神经损害性的症状,如记忆力、认知力、计算力的减退或消失,也有肢体活动障碍等表现;而临床上多运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其精神、情感、行为、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属于神经成长因子家族,其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BDNF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元的发育、增殖分化,并保证其存活,此外,对于损伤后的神经元,BDNF还起到了修复和功能重塑的作用;直接脑部给药可以改善帕金森病症状,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和生长,同时能使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升高,说明具有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人为补充β-烟酰胺单核苷酸(NMN)能够修复脑损伤,对老年退行性疾病、视网膜退行性疾病、2型糖尿病、脑出血等均具有一定治疗作用;但由于外源性BDNF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NMN不能透过血脑屏障,上述用药机制还在研究阶段,无明确的临床治疗案例验证。因此,帕金森病阴虚的诊断明确,但是治疗上暂无良好的滋阴类药物可以有效的修复受损的神经元细胞。参考文献。[]陈舒然.烟酰胺单核苷酸通过NAD+代谢通路上调SIRT3抵抗D-半乳糖诱导的HT22细胞衰老[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赵娟,张健,余志坚,曹永强,陈超,杨贞耐.烟酰胺单核苷酸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食品科技,,43(04):-.[3]林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帕金森病神经递质的影响及其保护机制研究[D]..[4]牛平,王耀山.五种神经营养因子对帕金森病大鼠保护效应的比较[J].中华神经科杂志,,32(4):-.[5]肖春苟,沈琦,郭国庆,等.神经营养因子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J].广东医学,5,26():-.[6]方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帕金森病治疗作用的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43(02):63-65.[7]傅重洋,洪光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神经系统血管再生与神经营养作用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5(05):-.[8]韩暄.CDNF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9]焦文文,何小静,刘娅萍,卫杰.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38(0):54-56.3.人体组织数量发生变化(阴盛)暂无相关证据证明帕金森病有阴盛的表现。4.人体功能发挥发生变化(阳虚)目前大量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炎症反应都参与了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中枢,其功能的成熟与稳定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状态的必要条件。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帕金森病与线粒体之间的关系早在20世纪就已经被发现,年研究人员就发现MPTP通过抑制线粒体复合物I的活性引起PD样症状,后来又利用MPTP在实验室的动物模型中制备出了PD样症状。年人们在帕金森病患者的淋巴细胞及血小板中同样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线粒体复合物I活性降低的现象。在帕金森病患者死亡后的尸检中同样发现线粒体复合物I活性降低,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帕金森病与线粒体复合物I的关系,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基础。线粒体呼吸功能障碍能导致细胞结构、功能不可逆的损伤,而耗氧量最大的大脑在能量损伤中尤其敏感,由其导致的神经元损伤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发病机理;研究表明,在动物模型中,线粒体中α-syn的累积伴随线粒体复合物IV、线粒体复合物I活性下降以及mtDNA损伤,进而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而PINK与Parkin基因在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的维持上有重要作用。线粒体受损时Parkin表达上调并募集至损伤线粒体处,对维持线粒体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PINK的敲减导致广泛的线粒体形态与功能的异常,引发氧化应激。在细胞模型中被证实Parkin突变的细胞株出现线粒体呼吸功能异常和ATP合成障碍。相反的,Parkin过表达则能够恢复线粒体形态、移植氧化应激的产生,修复线粒体功能。同样的,DJ-在动物模型上的研究表明,其敲减导致线粒体形态的改变和功能的下降,以及氧化应激的产生。DJ-在脑内高表达,存在且不限于存在线粒体中,其缺乏还导致线粒体复合物I活性下降,而它的过表达可部分逆转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的功能缺陷,在多种疾病模型中发现,存着线粒体穿梭现象,健康线粒体从健康细胞中运输到疾病细胞中,重建疾病细胞的呼吸功能,从而对疾病发挥保护性作用;而叶勇义等用小鼠实验研究LincRNA-p2/miR-8/PKC-δ正反馈环路调控帕金森病炎症机制,结果证实了P53诱导LincRNA-p2表达,促进小胶质细胞活化;miR-8家族(miR-8a/b/e/d)通过靶向抑制PKC-δ,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LincRNA-p2作为ceRNA,竞争性“吸附”miR-8家族,间接上调PKC-δ,同时PKC-δ又促进P53/LincRNA-p2的表达,彼此形成正反馈环路协同促进小胶质细胞的活化;LincRNA-p2环路通过持续活化小胶质细胞,加剧其神经毒性作用;张展舆等总结了对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在帕金森病中的机制,NLRP3是调节炎症的多蛋白先天免疫复合物,在帕金森病神经炎症中,NLRP3炎性小体复合物组装募集并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激活的caspase-切割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β和白细胞介素?8的前体,从而启动下游炎性级联反应,加重多巴胺神经元损伤;多项最新研究表明,α-突触核蛋白可以有效激活NLRP3炎性小体:一方面,α-突触核蛋白通过NF-κB通路上调NLRP3蛋白、pro-caspase-、pro-IL-β等炎性小体组分的表达,为炎性小体的后续激活提供有利条件,即α?突触核蛋白可提供NLRP3炎性小体激活所需要的预激信号。另一方面,α-突触核蛋白被小胶质细胞吞噬后,可诱导胞内的溶酶体功能障碍释放组织蛋白酶B,组织蛋白酶B进一步激活NLRP3炎性小体,使IL-β和IL-8成熟分泌;此外,神经元摄取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可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功能失调的线粒体释放过量的线粒体活性氧(mitoROS),mitoROS激活小胶质细胞中的NLRP3炎性小体。因此,α-突触核蛋白被小胶质细胞吞噬后,可同时提供NLRP3炎性小体激活所需要的预激信号和活化信号使其完全激活,从而触发神经炎性级联反应促进帕金森病进展;大量的研究也证明帕金森病的炎症因子水平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炎症因子发动并维持了PD的发病进程,并且与疾病的转归有密切关系,如帕金森病后的精神症状、睡眠情况等是正相关的关系;综上所述,帕金森病的阳虚诊断明确。参考文献。[]侯瑞民,彭国光.帕金森病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与氧化应激[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36(3):33-35,封3.[2]韩霞,王丙聚,黄宇青,等.帕金森病患者促炎症因子与焦虑抑郁、睡眠及疲劳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4):-.[3]程筱雨.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向帕金森模型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运输线粒体对其起到保护性作用[D].苏州大学,.[4]刘璇.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相关的血清学指标及~(8)F-FDGPET/CT的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5]李璇.FG-上调HIF-α对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6]李晓晓.自噬介导的α-突触核蛋白降解在GM缓解MPTP所致的帕金森病中的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7]杨凌飞,刘爱华,耿一萌,项志,滕军放.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及炎症因子水平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2(03):-.[8]魏涛,张丽.血清炎症因子与帕金森病精神症状的相关性[J].徐州医学院学报,,():-.[9]叶钦勇,徐评议,刘焯霖,徐浩文,朱蔚文,谢安木,杨海华.脂多糖诱导帕金森病模型中炎症因子的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5(7):54-56.[0]黄婷婷,张勇,卢祖能.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分类和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36(23):-.[]]时鹏,屈洪党,李强,陈育华,李倩倩,谢静.帕金森病患者血清活化T细胞趋化因子和炎症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蚌埠医学院学报,,4(09):32-35.[2]黄蒙,郭洁洁.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3]臧彩霞,鲍秀琦,孙华,张丹.神经炎症调控靶点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作用[J].药学学报,,5(05):-.[4]孙雪婷,李可为,余刚.帕金森病免疫炎症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08):-.[5]肖潇雨,裴媛.胶质细胞及炎症因子与帕金森病炎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45():-4.[6]张展舆,李彦,张玉虎.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炎性小体在帕金森病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02):47-48-49-50-5.[7]赵晋英,李艳,李艳伟.帕金森病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易损伤性的内在因素[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36(0):42-48.5.人体功能发挥发生变化(阳亢)目前认为,精神障碍、认知障碍和睡眠障碍是PD最常见的导致其失去生活能力的非运动方面的三大并发症,其中睡眠障碍则尤为明显;患者亦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烦躁等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PD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是由各种刺激所诱发的皮肤反射电位,能反映交感神经节后的纤维功能状态,是近年来研究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研究人员对PD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发现多系统萎缩的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具有极高的异常率,帕金森病的患者反应电位多以病变最重的一侧为主,符合帕金森病的不对称性,提示PD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增高,但仅仅提示的交感神经的皮肤反应异常,并未有明确的研究证实帕金森病的疾病中出现了多功能的亢进或是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反而出现的中枢及周围神经功能的降低、减弱,致使神经失去对相关组织的调控,中医临床有用天麻钩藤饮缓解患者睡眠障碍及烦躁、肌张力增高等症状,传统中医认为虚风是颤证的主要病理变化,治疗当以镇肝熄风、舒筋止颤为主,佐以豁痰清热安神、补益肝肾之法治疗,虽可以暂时性的将患者的症状控制,但追溯患者发病机制,患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中枢性的功能失调,疾病所引发的睡眠、精神、认知障碍均是疾病并发症;而药理研究显示天麻、钩藤在帕金森病使用中主要作用是清除自由基,保护神经细胞,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学习记忆能力,因此综上所述,帕金森病的阳亢诊断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刘文祥,张荣伟,袁绍纪.单侧帕金森病大鼠心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4(0):82-84.[2]石伟纲,李小静.帕金森病患者事件相关电位、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变化及其相关性[J].山东医药,,52():36-37.[3]于苏文,祝育青,赵建法,等.帕金森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9,28():-.[4]李彬,姜丹,王训,等.帕金森病与多系统萎缩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的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02():-.[5]陈小兵,张瑞,张佳佳,刘远新.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3(05):3-6.[6]杨戈,王冰,邹明洋,赵梓淇,韩宁.加味天麻钩藤饮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研究[J].吉林医学,,40():-.[7]张大燕,文欢,王伟,赵灵,彭成,高继海.天麻对帕金森小鼠神经元保护作用机制的转录组学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4(6):73-8.6.血液交换功能发生减弱(血瘀)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都证实了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中有血液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尤其是血管性疾病所致的帕金森病;有学者对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人进行了血液动力学相关指标的检测,发现帕金森病患者甲壁微循环障碍与血浆Hcy和ET-水平的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是稳定微循环的关键,帕金森病患者血浆越高,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越严重,微循环改变越明显,而且患者血小板5-HT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并且在高龄、病情重和抑郁患者的血小板5-HT浓度降低更为明显;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进行比较发现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血液流变学检测对早期诊断、预防、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D-二聚体作为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的可溶性降解产物,是反映体内高凝状态、继发性纤溶亢进分子标记物之一,研究发现在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等患者的D-二聚体明显异常增高,而FDP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能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与体内凝血块的形成和降解有关,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等脑血管疾病的FDP随D-二聚体升高而升高,证实了脑卒中和神经退化性病患者体内不仅存在高凝状态病理基础,还伴有继发性纤溶激活的生理性现象;刘刚等研究人员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进行了检测,最终证实帕金森病患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血检前状态参与了帕金森病的发生及发展,其机制可能为:血管因素及氧化应激所致,PAC-反映血小板膜上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的表达,PAC-只与活化血小板上的GPIIb/IIIa结合,血小板活化引起Ca2+依赖性GPIIb/IIIa复合物改变,其抗原决定簇和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PAC-能特异性识别位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附近的GPIIb/IIIa复合物的抗原决定簇,是早期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即P-选择素,是血小板a颗粒发生释放反应的标志物,反应的是血小板晚期的活化状态,因此在积极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症状的同时,还需积极治疗和预防缺血性脑损害,改善血栓前状态,对控制PD的病情发展和减轻临床症状有重要的意义;高玉元研究了miRNA-45/MIF通路介导脑微血管损伤在帕金森病认知障碍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在细胞实验证实miRNA-45l可靶向调控MIF基因表达,并可抑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管腔形成能力;在动物实验证实定向注射miRNA-45inhibitor慢病毒至小鼠海马可引起海马结构受损、血脑屏障破坏,同时也可促进海马血管新生、增加炎症反应;虽然该实验尚属于动物实验,但也证实了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存在有微血管、微循环的损伤;而李玉莲等利用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帕金森病(IPD)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S)进行检查,最后发现二者均伴有脑部血流动力学改变,VPS组的异常率高于IPD组,异常特点是左侧血流速度显著慢于右侧,临床IPD患者抑或是PD动物模型均伴有脑部血流量减少,基底节纹状体区尤为明显,有学者认为,这与该区域血管失多巴胺能神经支配有关,亦有学者发现,该区域不仅血流量明显减少,而且氧和葡萄糖代谢率也明显下降,血流量减少与临床症状波动有明显关系,而且如果较早发现IPD患者伴有脑部血流供应障碍,及时给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药物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的发展;因此对于帕金森病的血瘀诊断是明确的。参考文献。[]刘刚,杨德刚,袁成林,陈应柱.帕金森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检测及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8:.[2]高玉元.miRNA-45/MIF通路介导脑微血管损伤在帕金森病认知障碍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3]顾昊,刘卫国,杨文清,袁士婷,李继民,许利刚.凝血指标等多因素对脑卒中和神经退行性病变高凝状态的相关性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6(03):-.[4]康琼英,温洁新,郭记宏,李艳敏,杨雪梅.帕金森病患者60例血液流变学变化分析[J].疑难病杂志,8(07):-42.[5]李玉莲,许继平,牛瑞,韩梅.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帕金森病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检查的临床意义[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0(03):-+.[6]陈伟巍,王敏.ApoA-、MDA、Cys-C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6(04):-.[7]卢秀丽.老年颤证中医证候与相关西医量表及脑血流动力学相关性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9.7.气体交换功能发生减弱(气滞)大脑对低氧环境的耐受能力最差,在高海拔、低压、低氧的环境中,大脑内的高级神经功能会受损,表现为学习、记忆、感知能力等认知功能的损害,影响个体动作的协调性及准确性;研究显示,慢性缺氧可上调小胶质细胞线粒体内活性氧及DNA损伤,诱发其产生白介素(IL)-β等促炎因子引起小胶质细胞活化依存性脑炎。最近报道显示,低压、低氧环境可进一步加重-甲基-4-苯基-,2,3,6-四氢吡啶(MPTP)所致PD模型小鼠学习及记忆能力的损害,研究人员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可使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和记忆保持能力下降,对学习记忆行为具有损害作用,研究表明,模拟低压低氧环境可显著降低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增加脑内氧化应激产物的含量,同时伴有抗氧化系统功能降低;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和纹状体均出现核固缩样神经元、神经变性和凋亡的形态学改变。而处于模拟低压低氧环境2d后,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有改善,伴有抗氧活性增强。这说明低压低氧环境可致神经元出现凋亡,诱导细胞对缺氧的适应是神经保护的有效方法;报道显示,由于慢性缺氧可以导致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可以导致内毒素脂多糖(LPS)进入大脑,加速特发性PD的发生;研究显示,缺氧诱导因子-(HIF-)与PD的病因、疾病进展、治疗等过程有关,HIF-在细胞自噬、应激、小胶质细胞激活、能量代谢、神经保护及疾病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HIF-在脑内的含量可以影响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从而影响多巴胺的合成与分泌。有研究显示,3%氧气处理可以通过上调磷酸化后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随后的HIF-α核易位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还可促使神经元形成以及进一步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HIF-的有利影响是增加HIF-靶基因的表达,这些靶基因的效应包括对抗氧化应激、改善血液氧气和葡萄糖的供应、促进糖代谢、调节铁稳态、激活DA的合成、阻断细胞死亡的信号通路等。同时靶基因诱导出神经细胞的保护效应,为PD的DA能神经元损失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可能。同样,通过增加HIF-的活性也或可作为PD预防或改善病程进展的新的潜在治疗方向;而且在临床治疗中,人们也发现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同时,配合高压氧治疗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高压氧可兴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使肾上腺—多巴胺分泌增加,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随着高压氧治疗的进程而日渐改善,临床症状好转。另一种气体NO被研究证实了参与各种中枢疾病的发生发展,尤其是在PD中,NO参与介导的多巴胺神经元死亡,其通过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核苷酸还原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2和4、超氧化物歧化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激活或促使DNA连接断裂,多聚酶以及脂质过氧化和蛋白氧化;铁释放以及毒性自由基如羟基和过亚硝酸盐增多等,最终导致PD患者多巴胺神经元广泛损伤和死亡;而NO抑制剂如他莫昔芬、左精氨酸类似物、氨基胍、硫脲以及皮质激素、前列腺素E2、抗氧化剂等均能抑制NOS的表达,并且部分NOS抑制剂能保护PD模型中的多巴胺神经元,虽然这些药物有的尚未在临床中使用治疗帕金森病,但是在未来,人们对该机制的深入了解和验证后,必将成为帕金森病治疗的新方案;因此综上所述,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中伴随有慢性缺氧的存在。参考文献。[]崔新新,吴云成.缺氧诱导因子-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42(03):-.[2]刘海林,徐江涛,宋永斌,杨俊,许永华,余伍忠,李景春,张子彦.慢性间断性缺氧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J].新医学,20,42(06):-.[3]李璇.FG-上调HIF-α对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4]孙正启,王唯析,康龙丽,赵洁,张金山.模拟高原低压低氧对大鼠学习记忆行为和海马GABA表达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9,36(2):-.[5]汪璇,吴海涛,朱玲玲,范明,王晓民.低氧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影响[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7(03):33-37.[6]王悦智,朱爱琴.低氧环境下胃肠道微环境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医[7]任士卿,王彦永,王铭维.一氧化氮和帕金森病[J].临床荟萃,5():-.[8]文钦生,罗治华,张玉松.柴胡疏肝散联合硫酸镁及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疗效观察[J].新中医,,46(02):59-6.[9]杨丽丽,李振光,高厚超.高压氧综合治疗帕金森病疗效观察[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6(04):-.学杂志,,37(05):60-.8.体液交换功能发生减弱(湿阻)水通道蛋白是一跨膜蛋白家族,主要调节体内水的转运,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多个系统中均有表达。在中枢神经系统已经发现9种水通道蛋白,即AQP、AQP3、AQP4、AQP5、AQP6、AQP7、AQP8、AQP9、AQP,近年来,经研究认为AQP家族与多种神经系统生理病理过程和疾病机制有密切关系,其表达及含量的变化可影响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AQP、AQP4、AQP9的研究相对较多;已有充分报道AQP在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AQP和AQP4的表达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群可以改变PD患者新皮质中的α-突触核蛋白沉积。近年来多项动物研究显示,星型细胞的AQP4参与PD的发生过程,且多巴胺能神经元对毒素的敏感性取决于AQP4表达水平。外国的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测定人脑黑质中自由水含量,发现PD患者黑质中有大量的自由水蓄积,其含量远大于正常对照组。且用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评定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与黑质致密部自由水含量成正相关,说明AQP4参与PD的病理生理过程;余玉银等利用帕金森大鼠模型进行试验和检测,他们发现帕金森组的脑组织AQP9和AQP9的mRNA的表达呈动态变化,帕金森病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除外术后2周时间点)在鼠左侧黑质致密部(SNC)及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区AQP9和AQP9mRNA表达均比假手术组高,从而也证实了高表达的AQP9可能通过调节水电解质与能量代谢参与了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李品品等用MRI对帕金森病患者的不同脑部位进行检测,结果证实了水通道蛋白在帕金森患者不同大脑部位有表达,根据病程检测到的水通道蛋白位置也不一样,提示水通道蛋白的表达对帕金森病的诊断有意义;综上所述,水通道蛋白参与了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帕金森病存在湿阻。参考文献。[]王笑竹,李浩,芮钱云,薛群.水通道蛋白家族在神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37(05):-.[2]方鑫.水通道蛋白与神经变性疾病[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2(06):44-.[3]吝娜,曹磊.水通道蛋白4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34(06):-57.[4]迟莹.水通道蛋白-4缺失对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及其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9.[5]李品品,李琣,关文华.水通道蛋白在帕金森患者不同大脑部位表达的磁共振影像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7(02):09-+49.[6]余玉银,唐省三,李方成,汪凌,梁淑燕,程彦.水通道蛋白AQP9在帕金森病脑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8(09):3-5.9.食物交换功能发生减弱(肠滞)帕金森病典型的病理特征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神经元包浆内α-突触核蛋白(α-syn)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小体(LBs),年,PD患者的胃肠道中首次发现了PD的重要标志物—α-syn,提示PD可能起源于胃肠道,而肠道菌群与胃肠道的密切接触和相互作用也引起人们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changqinga.com/xqcs/81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